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45|回复: 6

浙江新昌一七旬老人研究方言二十余年将出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3 04: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新昌一七旬老人研究方言二十余年将出书
来源:中新浙江网 发布日期:2007-04-25 10:41:16

  中新浙江网4月25日电 (商立锋梁锋 陈利光)在浙江新昌有位叫杨眉良的老人,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研究新昌方言。一本由他主笔的二十多万字的《新昌方言录》,已经完成了前期编撰工作,现正准备出版。

  据介绍杨眉良老人今年七十八岁,是当地文化圈中的名人,一生经历颇为坎坷。他还是新昌文化馆创始人之一,曾任上海新青年话剧团副团长兼剧务主任,后改行做过教师。

  由于杨眉良不是“科班”出身,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学术上的困难。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订阅了《方言》等专业杂志,还托朋友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买来方言调查字表。二十多年来,杨眉良陆续完成了初稿二十多万字。“每当听到一句新昌方言,我就记下来,问清楚发音、意思和出处,并将其归类,每个方言都有注释,还标有国际音标。”

  第一次接触到关于新昌方言的理论研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昌县组织编写《新昌县志》,他负责风情民俗资料整理,此后,就一直痴迷于研究、整理新昌方言。杨眉良说,新昌方言属浙江吴语,语言丰富多彩,有声母三十二个,韵母五十三个,声调八个,还有丰富的民间俚语。在明朝成化年间,就有新昌方言录,《新昌县志》也辟有方言专题,但总的来说还缺乏系统化、理论化。”

  目前,杨眉良老人正在加紧对《新昌方言录》的稿件进行修改、整理。据他说,首次将印刷一千本左右,出版费用中有不少是朋友解囊相助的。“前几年发生了一次意外,动了一次手术,钢板还留在腿部。虽然行动不便,但我还是喜欢做这事。乡音就是当地人文历史的浓缩,如果哪一天乡音消失了,我们可对不起祖宗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04: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桩老先生出方言录的新闻。
发表于 2007-5-16 02: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眉良:研究方言20年编撰方言录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05-10 10:21:24) 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晓明

    新昌的杨眉良老人,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研究新昌方言。如今,一本由他主笔的二十多万字的《新昌方言录》,已经完成了前期编撰工作,正准备出版。

    今年78岁的杨眉良是当地文化圈中的名人,是新昌文化馆创始人之一,曾任上海新青年话剧团副团长兼剧务主任,当过教师。

    杨眉良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新昌人,上世纪80年代,新昌县组织编写《新昌县志》,他负责风情民俗资料整理,第一次接触到关于新昌方言的理论研究。此后,他就一直痴迷于研究、整理新昌方言。

    杨眉良说:“新昌方言属浙江吴语,语言丰富多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有新昌方言录,《新昌县志》也辟有方言专题,但总的来说还缺乏系统化、理论化。”

    由于杨眉良不是“科班”出身,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学术上的困难。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订阅了《方言》等专业杂志,还托朋友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买来方言调查字表。二十多年来,杨眉良陆续完成了初稿二十多万字。翻阅老人桌上那本厚厚的手稿,字迹工整,编排清晰,每一处的修改都列得清清楚楚,上面的每个字,每个标点,都在无声地讲述老人的心血。

    目前,杨眉良老人正在加紧对《新昌方言录》的稿件进行修改、整理。“前几年动了一次手术,钢板还留在腿部。虽然行动不便,但我还是喜欢做这事。乡音就是当地人文历史的浓缩,如果哪一天乡音消失了,对不起祖宗,也是子孙后代的一种损失。”作者: 商立锋 梁锋 吴晶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23: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25岁以下的新昌人,不会讲地道的新昌话?

2008年02月21日 16:56:1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昌一位79岁的老人,花了20年心血编成《新昌方言录》●今天是“国际母语日”,老人希望新昌人别忘了“新昌话”

   浙江在线02月21日讯 今天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决定的“国际母语日”,新昌方言作为新昌人的第一母语,由于各种原因,在慢慢地流失。很多新昌人特别是年轻人,现在都不会说一口地道的新昌方言了。对新昌方言特别有研究的新昌老人杨眉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他花了二十多年的光阴,写了一本《新昌方言录》,希望新昌方言“把根留住”。

  《新昌方言录》就要面世了

  昨天,在新昌县南明街道的家里,杨眉良正伏案对《新昌方言录》的稿件进行最后一次删改、整理。今年3月,这部由他独自编撰而成的书就要出版面世了。

  今年已经79岁高龄的杨眉良老人告诉记者,他虽然出生于上海,但是很小就来到新昌,在这里长大。小时候,大宅院外看相的人和货郎等江湖艺人用新昌方言或吟或唱,他总是听得如痴如醉,有时候甚至追着听。“在那个年代,新昌市民之间交流的语言,用得最多的就是本地方言。”新昌方言的美,深深地刻进了杨眉良的心灵。尽管年龄不断增长,他在社会中扮演了新昌文化馆创始人之一、上海新青年话剧团副团长兼剧务主任、教师等角色,接触了上海话、普通话,但是他还是忘记不了新昌的本地话。

  新昌嵊州方言有同有异

  杨眉良真正产生写本研究新昌方言书籍的想法,缘于编撰《新昌县志》。“1985年,我参加了首版县志的编辑,负责整理风情民俗等资料,和我一起写方言部分的主笔是嵊州人。两地方言是有同有异的,他的一些提法和我印象中的新昌话是不同的。”他说,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成稿的《新昌县志》还是按照主笔人的提法将方言写了进去。这多多少少让杨眉良心存遗憾。

  这遗憾一直伴随着杨眉良,直到他退休赋闲在家。而给他触动更大、直接让他鼓起勇气写《新昌方言录》的,还是他对周边人的一些观察。“在新昌整个城区范围内,普通话成了社会的主流语言,无论是学校、银行、公司、商场,甚至买碗豆浆,也要用普通话问答。”杨眉良认为,全社会提倡学习普通话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第一母语的新昌话,是不能舍弃的瑰宝。

  杨眉良说,看到25岁以下的青少年已不会讲地道的新昌话,50岁的中年人只能说新昌腔的普通话,60多岁的老年人念不准新昌方言的声调,自己真有点着急。

  随身带着笔纸记录方言

  杨眉良不是科班出身,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学术上的困难。但是,这并没有动摇他写书的决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不但到新昌一些老朋友那里借资料,也经常泡在县图书馆。经过查找,他发现在明朝成化年间,就有《新昌方言录》,《新昌县志》也辟有方言专题,但总的来说,还缺乏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更好地便于研究,他还专门跑到邮局订阅了《方言》杂志,托朋友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买来方言调查字表;同时,他随身携带纸和笔,每听到一句没有听到过的本地方言,就立刻记录下来,向对方问发音、问出处、问含义。回家后,给这些新收集的方言再标上国际音标,一一整理归类。

  寒来暑往,花费了20多年时间和精力,杨眉良的方言研究资料从薄到厚,他对新昌方言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他发现,汉语方言分为北方话、吴语、粤语等等七大系,而新昌方言属于“吴语系统”。对吴语系统进行细分再细分,发现新昌方言和临安、富阳、绍兴、嵊州等十多个县市同在“太湖片临绍小片”。虽然各县市各有方言,口音不同,但是通话不成问题。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语言,新昌方言语言丰富多彩,有声母32个,韵母53个,声调8个,还有丰富的民间俚语。

  杨眉良认为,新昌方言是新昌人无形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他希望不久后自己出版的《新昌方言志》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同时,他也希望大家通过家庭内部说新昌话,和家乡人说新昌话,学校进行普通话和新昌话一起的“双语教学”等多种方式,将新昌方言保护和传承下去。
来源: 绍兴网-绍兴晚报 作者: 胡 刚 张 炎 编辑: 陈新科
发表于 2008-2-23 05: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50岁的中年人只能说新昌腔的普通话? 绍兴好像没这么糟糕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11: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一向传话都传不好的
发表于 2008-2-23 17: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尉健行同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5-18 0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