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吴人

“恪”字究竟怎么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9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200052 于 2007-9-18 18:32 发表

那是他们自己这样念的。

他们自己念pʱak
发表于 2007-10-26 16: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沈小三 于 2007-9-19 11:26 发表

他们自己念pʱak

我们学校一位朝鲜族教授姓“朴”,他在说汉语时也是自我认同/phiau/音的。
发表于 2008-9-7 21: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引用很多资料的文章。
貌似读 què 他夫人唐筼的京津土音起了推动作用。
http://bbs.fudan.edu.cn/cgi-bin/bbs/bbstcon?board=Linguistics&file=M.1220331601.748D22

关于陈寅恪名字读音几点新悉
||||Tuesday 14:23|黄延复|黄延复的BLOG

    前些时,南昌大学刘经富先生抵宅垂访,似专为交流(应该说是指教)陈寅恪先生名字读音问题而垂顾者。刘先生江西修水人,曾任江西修水县文化局副局长,现任教于南昌大学,主要从事陈寅恪家族史及乡土文献资料的收藏与研究,著有《义宁陈氏与庐山》等专书。关于陈寅恪先生名字读音问题,蒙指教数点,皆前所未闻者,对弄清此一“公案”甚有裨益,弥足珍贵。实志如下:

    一、自陈寅恪祖父陈宝箴(字右铭)亲自创制“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的字派颁行后,修水老家著录在《宗谱》上的“恪”字辈,已不下千人,其中有六个“陈寅恪”。这些以“恪”字命名的宗亲,无论是他们本人还是他们的长辈(包括寅恪先人陈右铭、陈三立诸先生),都读“恪”为ko (古入声)。

    陈宝箴有八个孙子:老大衡恪、老二(殇)、老三(殇)、老四覃恪、老五隆恪、老六寅恪、老七方恪、老八登恪。陈氏兄弟在长沙生长,自会讲长沙话,但家乡话也与生俱来地融入他们的记忆中。陈宝箴、宝箴夫人、陈三立(寅恪父)离开老家后,一直坚持讲客家话。……陈氏兄弟除登恪年幼外,曾与祖父、祖母和宗亲、姻亲、佣工朝夕相处,在乡情浓烈的语言环境中,自会讲老家话。方恪正是按老家方音来读自己名字的,与老家恪字辈的读音一脉相承。1955年,方恪在户口登记簿上用注音字母标音“恪ㄎㄜ”。1956年寅恪在《本校专家调查表》上用外文标恪音Koh  。这不可能是巧合,说明陈氏兄弟对自己名字读音问题的态度是一致的。也说明他们从小到老都没有忘记父祖传给他们恪字的读音。

    陈寅恪有几个宗兄弟儒恪、储恪、伊恪、荣恪亦走出山外,在武汉、长沙、南昌、北京等地任职。伊恪、荣恪还与衡恪、隆恪一起留学日本。荣恪在修水长大,自会讲客家话。儒恪、储恪、伊恪为亲兄弟,其父陈三略服官湖南,儒恪兄弟虽在湖南生长,却能讲纯正的客家话。这两支出自陈氏故里的人才,在二三十年代前常有联系(小辈按大排行称儒恪、伊恪为大五爸、大八爸)。儒恪、储恪、伊恪、荣恪不会将自己的名字读成“que”,同理,共曾祖的寅恪兄弟也不会将自己的名字读成“que”。陈寅恪也不会标新立异,脱离亲兄弟和宗兄弟们自幼形成的读音习惯。

    更大的背景是陈宝箴制定的“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字派对凝聚宗族起到了巨大作用。寅恪兄弟对祖父素所敬重,不会在自己名字的读音上违逆先祖的意愿。既然恪字辈念自己名字时都不念“que”,另外五个陈寅恪也不念“que”,那么,这一个同根共源的陈寅恪怎么会将自己名字读成que呢?

    据此,经富先生认为,陈寅恪名字的读音并不神秘,他是陈氏故里众多恪字辈的一员。他们根据祖辈传下来的语言念自己的名字为古入声ko而不是que4。北方语系已无入声,北平官话中的ke音从古入声ko转化而来,所以陈寅恪兄弟在正式场合使用ke4音。

    二、迄今尚不清楚究竟何时何人出于什么原因开始把恪读为què 。根据陈寅恪生平经历,最初应该是在清华园里形成读què 的风气,至西南联大、成都燕大时期,已约定俗成。但陈寅恪本人并不认可这种念法,在成都燕大时曾亲口对他的研究生石泉说“我的名字念‘客’”。

    三、1949年后,陈寅恪一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解放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和高校格局已发生变化,陈寅恪在中大和广州已没有像过去清华大学和北京那样系统的人事关系、师生往来,广州又属于粤语地区(广州话读恪为Lo,入声),以北京方音为背景念“que”的风习至此似应减弱,但中大的老师、学生、职员仍相沿成习念“确”。个中原因,陈寅恪夫人唐筼似起了重要作用。伊是广西灌阳人,自幼依母在天津长大,母音当是平津一带音系,对别人将恪念成“客”常予以纠正。王永兴回忆:1947到1948年间他做陈寅恪助手时,常到老师家,称老师为寅ke先生,师母纠正说应念“que”。中山大学的一些老人还亲眼见过当年有人念陈先生名字为ke时,陈夫人纠正说要念“que”。

    四、陈寅恪在书面上,从青年到老年,从没有将自己的名字写成“que”音。诸如:

    1、1911年,陈寅恪在瑞士苏黎世留学,注册上标音是Chen Yinke(1890-1969);2、1919——1920年,陈寅恪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学生名册上标音为“Chen Yinke”; 3、1921年,陈寅恪在柏林大学新生登记册上,登记自己名字为Tschen  Yin  Koh;4、1925年,陈寅恪在柏林大学学生肄业证上,登记自己名字为Tschen  Yin  Koh;5、1936年,陈寅恪在哈佛《亚洲学报》发表两篇英文论文,署名Tschen Yinkoh;6、1940年5月,陈寅恪在写给牛津大学的英文信中,亲书自己姓名为Tschen Yin Koh;7、1946年3 月,陈夫人唐筼写给傅斯年信中抄示陈寅恪在英国通讯处标音为“Chen Yin Ke ”8、1956年中山大学《本校专家调查表》上,陈寅恪填写自己名字的外文名为Yin Koh Tschen(德文拼音)及Chen Yin Koh(英文拼音)。

    在陈寅恪漫长的一生中,他所填过的各种表册比已发现的应该多得多,但现有的这些足够证明陈寅恪对自己名字读音的态度了。据此,经富先生认为,陈寅恪生前一直未认可别人“约定俗成”将他的名字中的“恪”读成“que”,曾对同事毕树棠、学生石泉说过自己的名字中的恪应念“ke”音。他从青年到老年书面填写“恪”都是ke或ke,与普通话规范读音ke相同。因此,人们理应尊重姓名拥有者的意愿,按规范读音读其名字。

    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国学热”中,被发掘出来的前辈学术人物曾引领风骚,得分最高的当属陈寅恪。有关他的掌故逸闻广为流传,如背着《皇清经解》留学列国;能背诵“十三经”;与吴宓、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通二十几国外语;没有学位而被梁启超推荐为导师;教授的教授;记忆力惊人;目盲著书等等。陈寅恪名字“旧读que”,也夹杂在这些“掌故”之间,不胫而走,使陈寅恪名字的读音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形成了念规范音“ko”是常俗,念“que”才有学问的概念。一个简单问题被人为地复杂化了。

    不可否认,这些与纯学术关涉不大的陈寅恪掌故,对塑造“中国读书种子”陈寅恪形象,起到了纯学术著作所起不到的作用。但陈寅恪之所以被人们视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主要是因为他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为学不作媚时语”的坚定人格,不“曲学阿世,侮食自矜”的传统士大夫风范。进入本世纪后,学界已开始冷静理智地研陈,以陈寅恪掌故以及其他名人掌故为热门话题的年代已经过去。在研究、宏扬陈寅恪人格、思想、学术的大任务前,这个陈寅恪名字旧读音习惯,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六、如果说在二三十年代,人们以念“陈寅确”为时髦尚有北京土音作依据的话,那么九十年代以来念“que”成风已失去了音理支撑。普通话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北京话里许多土音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应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表徐世荣先生《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语文出版社1997版),注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审‘恪守’一词,定‘恪’音kè,‘不取què音’……人名如近代学者陈寅恪。”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què音是过去北京土音。

    在这样的条件下,媒体播音员、文化学术界、特别是学校教师坚持念“que”,已使青年学生产生了困惑。经富先生的学生告知他,他们在高中时,就有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启发陈寅恪应念“que”。在读大一时也有老师在课堂上宣称陈寅恪应念“que”,而同学们却一片“念ke”“念ke”的反对声。事实上许多青年学生原本是根据规范读音的,但因受到老师或长辈的纠正而改变了读法。因此,在课堂上、校园内坚持这个属于掌故逸闻的陈寅恪名字旧读音并纠正学生的规范读音,是教育界不负责任、违背科学理性精神的行为。

    经富先生说他准备将历年来收集到的关于陈寅恪名字读音问题的材料进行整理,写成文章以正本清源,起因是两件事触动了他。一是他所在的南昌大学新校园有几条以赣籍中研院院士名字命名的道路,其中最长的一条给陈寅恪,路牌标音为陈寅ke。竟有老师打电话给校长说音标错了,闹了笑话。虽然主其事者坚持不换路牌重写,但可以想见他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二是近年来修水县城里有些干部、老师受山外文化学术界读“陈寅que”的影响,也开始跟风读“que”。也许用不了多久,修水的文化人读que成风,又要轮到修水乡村的恪字辈对自己名字的读音产生困惑了。难道就因为文化学术界偏爱一个旧读音,就把人家整个恪字辈的读音搅乱?城里人的文化话语权利有这么大吗?

    七、还有一件事也颇值得在此提一下。前不久,本人应邀参加了一个纪念已故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文集》出版座谈会。在餐桌上,因为大家都是半熟脸,说话相应随便一些。我说,我最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座的可能都是我的:“对立面”。众问什么文章?我告说是《中华读书报》上的那篇《陈寅恪先生怎样读自己的名字?》,并说“各位一定是全都读‘què’的”。谁知九十一岁高龄的郭良夫先生第一个申明说他从来不读què,而读kè。年纪稍轻些的崔校长接口说:“不过按照音韵学原理……”,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和身旁的一位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先生交换了一下意见,又接着说“按照音韵学原理,也应该读kè。”

    寅恪先生一直主张读书须先识字。对于某个字的读音,历史上既然有定案,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牵扯到什么样的人物,也不能轻易更动。孔老夫子名字中的“丘”字,为了“避圣人讳”,有很长一段时期不许读为qiū而须读如mǔ,但时至今日,大概已经没有人理会这个清规戒律了!
发表于 2008-9-8 00: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衢州就是说 人客-ninchiah的
发表于 2008-9-8 08: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恪跟陈寅恪有啥区别
干吗要不一样
根本就是多事。。。。。。
发表于 2008-9-8 20: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9-8 21: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oguo 于 2008-9-8 08:32 发表
诸葛恪跟陈寅恪有啥区别
干吗要不一样
根本就是多事。。。。。。

是呀,可是我有次说成 陈寅课 还真被人纠正过了。
发表于 2008-9-8 21: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朴字那篇刘勋宁一开始发在新浪现代汉语论坛上。
那里后来成为某些人的战场,再后来关张了好像。
还是奇怪为什么作姓的“朴”这个二等唇音字会有 -i- 介音。

[ 本帖最后由 在山 于 2008-9-8 21:08 编辑 ]
发表于 2008-9-8 21: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在山 于 2008-9-8 21:02 发表

是呀,可是我有次说成 陈寅课 还真被人纠正过了。


这帮人都是像要把上声读成赏声一样的自作聪明假道学
发表于 2008-9-13 17: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復輔音的分化問題,讀 那個無所謂
发表于 2008-9-13 18: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跟复辅音有啥关系?
发表于 2008-9-13 20: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kl-分化的。
发表于 2008-9-13 20: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明明在讲腭化不腭化,又不是在讨论各声旁。
发表于 2008-9-13 21: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各”为声旁的字,郑张等人的拟音一等字是 *kl ,二等字是 *kr ,又不一样的。。。
发表于 2008-10-1 2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蹭书时看到《南大语言学》第三编宁忌浮的《李登与明末南京方音——读〈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里面提到:
六药溪母:恪今通呼[七曷溪母:恪旧音]
按该文拟音,则药韵溪母为 k‘ioʔ ,曷音溪母为 k‘oʔ
李登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成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忌浮认为该书反映的是明末南京音。如此则“恪”的细音读法在明末已经出现,且在当时属于通行读法。
发表于 2008-10-1 2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大语言学》第三编还有一篇冯爱珍的《收到骗子的短信》,讲伊调戏银行卡诈骗犯的事情,老太太还挺有闲心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9 08: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