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629|回复: 6

zt:不管你承认与否,上海正在北方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7 17: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管你承认与否,上海正在北方化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不管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经被多少人因排外而不齿,不可否认的是上海有限的历史始终是多民族地域文化融合的过程。上海从地理上划分应属于中国的中部,但因由长江划界或者和北京相对应,历来被称为南方。不管进行怎样的分类归属,上海是一座具有鲜明特征的城市,在中国的百年历史上被人们反复地推崇或者唾弃。
这座无可非议的物质城市而今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一些变化,当把这些变化汇总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曾经的上海正在不可逆地离我们远去,虽然好事者对它的固有批判仍然绕?不绝,但事实是这些悄无声息的变化正在让上海逐渐远离它的鲜明特征,转而成为一个更平和寻常的大众化城市,如果以上述的地域为标准,则上海的变化则似乎更具有相对鲜明的北方特征。

先说穿着。上海是一座四季鲜明的城市,这里湿冷的冬天是让北方人不寒而栗的。二十年前的上海人普遍具有让人敬畏的冬练三九的耐力,其一的绝活是里外三层的厚毛衣??这种穿法曾经让北方人瞠目结舌,但确实是这种打扮帮助上海人度过了长达数月且湿度极大的寒冬。在那个条件艰苦的时代,精明能干的上海人还通过针法的不断创新来增加了毛衣的保暖功能,用元宝针法织出的高磅数厚绒线衫是无争的保暖之王。穿上三件这样的元宝针毛衣加上里外的内衣和外套,简直让人沉重僵硬到无法动弹,可是确实很暖和。这种穿法在当今的上海已近绝迹,民居和公共场所空调的普及带来的穿衣变革是显著的北方化,即薄内衣配上厚外套,而且基本都是前开式,便于脱卸。在上海的冬日里偶尔回想起往昔的穿着,是有历史般的沧桑感的。

地道上海菜的口味,以浓油赤酱著称,那时的上海人以江浙口味为主,虽然早有异地甚至异国的饭店在上海立足,但深入人心的依然是上海人墨守成规的早饭四大金刚和晚饭三菜一汤。上海菜的口感偏甜,源于无锡和苏州**的口味;嗜食臭食,源于宁波**的腌泡系列;重油,源于淮杨菜系的入味。总之都是以江南口味为主,而其它地方食物永远只能作为点缀,大部分人基本终年不尝其它地方菜,因而口味的兼容性也非常有限。而今的上海,传统本帮菜日渐式微,四川、广东、东北菜是最为普遍的菜系。广东菜的流行借助于十余年前生猛海鲜的声势,而今更领潮流的似乎是经久不息的川菜和受到韩风助澜的东北口味。要知道十年前上海人对这些咸辣刺激口味的接受还是高度保留的,北京人也曾多年嘲笑上海人的食辣能力,而如今的上海却是无辣不欢的天下。
关于上海的住,若干年来都被奉为螺丝壳里做道场的典范。北方人取笑上海人的计较,往往和住脱不了干系,而居住空间的狭隘也确实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上海人的性格,使之精明有余而大度不足。但反过来说,有谁会不喜欢住宽敞的房子的呢?上海的城市改造已经让绝大部分的居民从居住上受益良多,而今的上海人从喜欢在弄堂走道里寸土必争发展到如今乐于闭门享受自家宁静的居家生活,虽然邻里间似乎多了些生分,但适度的个人空间也让人懒得再为一些小利益争执不休。以前有个经典笑话说上海人会在大街上吵架若干个小时而始终不动手,此笑话的原意是嘲讽上海人的计较和怯懦。而今的上海仍然鲜见当街动手的,而且连吵架的都近乎绝迹了,倘若暂且理解为怯懦没变,那么至少少了计较,可以嘉许为告别小市民风格的一大进步。
关于上海方言形成的研究,日前已经追溯到了三国之前的百越族,因其一直被打上难懂和排外的烙印,故无论明里暗里始终处在被打压的地位。让全国同胞大快人心的是,说普通话被商场营业员轻视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现在上海直到中环以内的通用语言都是普通话。更有甚者,上海中小学的少年儿童皆存在普遍而程度略有不同的沪语障碍,因为普通话已经成为自学龄前教育起的标准语言,上海的这一代已经将普通话作为用于思维的母语,所以如果以后看到有两个上海人情急之下用普通话争执请千万别见怪,依此推断,传统的上海话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消亡,其状况类似于一代新加坡华人的华语断层,绝无夸张,无怪乎人大代表马莉莉会提议拯救沪语。其最典型表现是上海的传统沪骂“册那”基本已被一定年龄以上者专享,而与其并存且使用频率更高的是经典国骂三字经和更为普遍的“我靠”和“我操”之类的北方骂语。
还有一样上海宝贝,就是声誉有着天堂地狱之分的上海男人。客观地说,上海的男人的素养因其生长环境不同,处在两个极端,既有温文尔雅慷慨风度之极者,也有自私小气委琐到无可复加之人。社会层级的加大注定这种两极分化短期内不会消失,但近十年来第二次**大潮的兴起使上海的男人早已趋向多元化。作为新近出炉的最让人想**的城市,无论移来的是海归新富般的精英,还是全国各地的民工兄弟,其能带来的显然只能是更丰富的多样化,因而一棒子打死上海男人的说法似乎也应该理性地被淘汰了。事实上,现在的上海人基本三辈以内的父辈都来自外地,上海自开埠起就以包容多样而著称,而导致全体上海人背负的狼籍声名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其根源耐人寻味。
掰到这里,想到一个也许和主题无关的说法:同样有着众多**的两座大城市,上海统称外来**为“新上海人”,而北京则称作“北漂一族”,相较之下,似乎是上海显得更有包容性和亲和力一些?
发表于 2006-9-27 20: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Valentin归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8 16: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吴人 于 2006-9-27 20:32 发表
欢迎Valentin归来~



汗~~管理员还记得我呀,呵呵:handshake
发表于 2006-10-3 18: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大可能的. 上海有很厚实的吴越底子.
以前熟识的盐城人跟我说起上海,总是坚持上海超过50%的人是苏北人,"光盐城一地就是120W", 他说.
发表于 2006-11-3 17: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疯子
盐城市委书记也说过类似的话
发表于 2018-3-6 03: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華北川渝菜的辣法一般江南人還是比較難接受的,以前嘗過較正宗的,實在喫不消,借用晉人的話就是“僕雖吳人,幾為傖鬼”。
发表于 2018-3-12 21: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18-3-12 21:07 编辑

对顶楼的更正:
重油,源于淮杨菜系的入味。总之都是以江南口味为主,杨应写扬,淮扬菜主要在江北,不在江南。
“其最典型表现是上海的传统沪骂“册那”基本已被一定年龄以上者专享,“
册那应写赤纳[ts'e?na?],赤虽从ts'a?变声ts'e?,但仍可写原字赤。
上海表姑去浙江安吉玩,瞧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8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