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11|回复: 3

宁波地名中难读难懂的方言用词趣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8 09: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耷是什么意思 隘为什么读尬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1月10日 08:07  

0


主讲人

徐雪英

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教师,从事教科研究。
鄞江上化山古石宕
象山花岙岛石林
奉化黄贤周边山、海、田相间地貌

宁波话是吴语的

一种重要方言

不久前,在论坛里听网友抱怨:宁波地名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难读难懂的词。比如“邱隘”的“隘”,明明读“爱”,可宁波人一般都读称“尬”,实在不能理解。这些年轻的网友可能还不太了解宁波历史,不了解这些难读难懂的地名多为宁波方言用词。

宁波方言属于吴方言区。吴方言又称吴语,也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春秋时代,至今有3200年历史。吴语语音和普通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和官话相比,现代吴语保留更多古音因素、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强迫式地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也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种方言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广义使用人数达一亿。吴语内部还可分片,其中最大的方言片是太湖片,它以太湖为中心区,分布在苏南浙北的广大地区,地域及人口都达到吴语使用总数的65%,为影响力最强的一支吴语。太湖片可再细分为毗陵(常州)、苏沪嘉、苕溪(湖州)、杭州、临绍(绍兴)、甬江(宁波)6个小片。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是甬江小片的代表方言,通行地域包括现在宁波市所属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市、象山县和余姚市丈亭、陆埠以东,慈溪市观城以东及宁海县岔路以北地区。余姚、慈溪两市西部地区属临绍小片,宁海县岔路以南属台州片。

舟山话也是吴语甬江小片的一个分支。舟山与宁波一衣带水,舟楫往来,历年海禁解除,回到舟山的人多数都是从宁波过去的。历史上舟山和宁波同属甬江文化圈,所以舟山话和宁波话十分接近,内部一致性很高。

由于近代移民的关系,宁波话对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中的市区上海话也有较大影响。同时,随着时代的前进,宁波话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不断受到其他方言甚至语言变体,特别是不断受普通话的影响,有着日益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方言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地名也会带上浓郁的方言色彩。地名通名是某一类地理实体共同的称谓,具有鲜明的共性,但它也是约定俗成的,由当地人相约命名或认同才形成,因此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地域方言色彩。在宁波地名通名中,有不少带有宁波地域方言色彩的通名,它们代表着宁波先人对这片土地的最初认识和分类,展示着他们改造这片土地的艰辛历程。

方言和地名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的自然地域条件,不同方言地区的人赋予的名称可能不相同。在对地形地貌的指称中,这种方言地域特色更为明显。作为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的代表方言,宁波话中也有不少具有江南特色的地形地貌通名用词。

“峰”不如“尖”多,

“洋”不如“海”大,

“岛”不如“山”亲

比如在对山体的称谓中,宁波人喜欢把山的突出的尖顶通名为“尖”。宁波境内多低山丘陵,山的海拔大多不高,所以先人喜欢选择用“尖”来通名山突出的尖顶部分,这样会比“峰”更适合宁波山地的具体情况。在宁波山体类通名中,“尖”使用的数量多于“峰”。根据宁波地名网收录的数据,“尖”字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有120个左右,“峰”只有70个左右,所以,可以说在宁波,“峰”不如“尖”。著名的“尖”如宁海的蟹背尖,又名虾脖尖、摘星峰,海拔954米,为宁海境内最高峰,是宁绍平原上宁绍台三府交界最高峰。

丘陵低山地区坡度平缓地块多,有大片大片的山间山谷平地,因此“坪、岙”等通名也被广泛使用。“岙”字通名一般用于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在宁波地名中十分常见,意为山间平地,如鄞州的绿野岙、奉化的松岙、北仑的朝北岙、象山的仓岙、余姚的横岙等,使用比较普遍。

在对海洋类地形的称谓中,“洋”比较特别些。汉语中,“洋”与“海”对举时一般指更为广阔的水域。宁波地名中的“洋”刚好相反,海域多通名为“洋”、“港”,用“海”的地方较少,所以即使小海区也一般通名为“洋”,如灰鳖洋、田三洋、八凤洋、茅洋、胡家洋、岳井洋、猫头洋、箬渔洋、万代洋等,呈现“洋”不如“海”大的地方特色。

宁波渔民和浙江其他地区渔民一样,不习惯把大岛通名为“岛”,却习惯通名成“山”,这可能和宁波地理环境发展历史有关。因为第四纪全新世,由于冰期的发生,东海海平面位于现海平面以下80米。宁波地区沿海各岛包括舟山群岛同属沿海丘陵地区,于越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距今6800年左右,由于卷转虫海侵的发生,海平面直迫宁绍平原,宁绍平原变成浅海,沿海各岛及舟山群岛开始形成。所以现在宁波沿海岛屿其实都是大陆岛,陆岛同源,岛上的山就是宁波境内山脉的延续,所以岛屿景观山丘化,百姓把岛通名为“山”自在情理之中。

另外,在宁波海洋类地形通名中还有几个比较有特色的词语,如“巉、澳、峙、嘴”等。“巉”特指突出呈舌状的岬角,“澳”是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峙”是水中土丘,“嘴”是海中形状像嘴或突出的地方,这些海洋地形通名词具有浓郁的海洋方言地区语言色彩。

地势低下之处为“垫”,

高低不平之地为“”,

狭窄之地为“隘”

在对平原田野的称谓中,把成片的田多通名为“畈”,如鄞州前王畈,村民主姓周,宋时从虎啸周迁来。家门前田地里稻谷一片金黄,故命前王(黄)畈。象山黄避岙乡有块田地形如笤帚,故被称为笤帚畈。其余还如田畈、鬼叫畈、后洋畈、孙家畈、董家畈、新俞家畈、畈坑、林家畈、丁家畈等。

同时把地势低下之处通名为“垫”等。“垫”本义为下陷,淹没,做地名通名比较罕见。鄞州有沙家垫,据传宋时有沙姓在此定居,因该地地势较低,遂称沙家垫。宁波还有不少带“垫”的地名,如七里垫、青垫、张家垫、潘家垫、盛垫、姚家垫等。

“垫”字通名在其他方言区中甚为罕见,同样罕见的还有“”,“”在汉语词典中难觅其踪,疑为宁波地方独特用词,在本地文献记载中,“”音“耷”,多指高低不平的地方,和“隘”一起是宁波比较常用的地名通名。民间有“东乡十八隘、西乡十八”之说,如詹家、车何、茶、朱都、前虞、邱隘、项隘、张隘、黄隘等。汉语中,“隘”常指处在陡峭山谷的两个山峰之间的通道,但宁波却把“隘”用在平原地名上,意为地势狭窄之地。“邱隘”等这些被命名为“隘”的地方过去多为地势狭窄险要之地,通名为“隘”可能是从其“狭窄、狭小”的本义出发而名,和各个山隘的命名同理。这里“隘”的读音也呈宁波方言特色,宁波大学周志锋教授在《宁波方言的文化解读》中曾就此评论道:“此字普通话读‘爱’,宁波话读‘尬’。读‘尬’有音理依据,同声符的‘溢’字宁波话读‘革’,如水革出,老酒倒了革进革出,可作旁证。”

宁波地区还有一个比较具有南方特色的地形地貌通名用词,那就是“沿”。“沿”在其他地区地名中也常有“边缘”之义,但使用范围如此之广也可算是南方特色了,“沿”不但可以指称江海河边缘,也可以指称田野边缘,更可以指山体等其他自然或人工地物边缘。如田畈沿、新塘沿、后江沿、浦沿、石沿、庙沿、官路沿等。

“宕、碶、埭、塍”

也是方言特色浓郁的地名用词

宁波方言中一些工作场地或生产设施的称谓也有着浓郁的方言特色,如“宕、碶、埭、塍”等,这些词很多也成为地名用词。

“宕”为越地方言,意为采石场,采石是越地常见的传统产业。宁波地区旧时采石场很多,可能是因为石料场开采后会形成很大的坑洼,故名之为“宕”。这些石宕不少也成为当地命名理据,有的还流传至今。如鄞州区鄞江镇的下江宕,据传是清末毛姓从奉化岩头迁此定居,因地处下江(鄞江)宕山,故名。另还有华兴宕、石宕等地名也属此类。

“碶”为宁波方言词,在其他地区甚为少见,应该是宁波人对“水闸”的特有通名。宁波为滨海之地,蓄淡御咸、泄洪排涝全靠沿海、沿河、沿江各地修筑碶闸调节。这些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碶闸和宁波当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大多被居民当作地标而成为地名。“埭”和“碶”一样为生僻字,也为南方方言词,意为堵水的土坝,它和“碶”一样展示着宁波百姓改造这片土地的艰辛历程。

“塍”是一个在南方方言区比较多见的地名通名,可能是越语的遗存,吴方言区内有许多以“塍”为通名的地名。宁波地名中也有少量遗存。《说文》释义“塍”的本义为“稻中畦也”,这个本义在宁波不但地名中有保留(如鄞州高田塍),百姓口语中也还在使用,不少农村地区就把田埂称作“田塍”。“塘堤”义项也有存留,如慈溪的横河塍、史家河塍都是。






该贴已经同步到 吴人的微博
发表于 2013-12-8 23: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溢”是正字?i介音何裡去了,同韻字咋會沒讀ah嗰呢?
发表于 2013-12-9 23: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蜈經理儂啥意思?曉得我搿兩日正好去寧波弗方便上網,就趁機發寧波相關帖咯?哼哼、哼哼
发表于 2015-5-15 22: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隘” /ka/(白), /a/(舊文), /e/(新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0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