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519|回复: 3

当“佬小”不会讲无锡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9 00: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yuanj  2005-04-08 15:17
# i1 B4 s- g9 O, V9 Y& N0 l( p7 G9 n, c/ ?. a
, o( ?$ V7 ?) t$ L3 k' |, G6 a. W. }- Y
--------------------------------------------------------------------------------! J7 e% d- Q8 p% m- C
: g( ?4 `+ Q7 g: h( A# h
什么是方言
$ z& |; M$ Y7 \  }% X1 J4 R  方言是一种与标准语言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语言。我国汉语的方言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由政府出面组织进行持久的方言调查,西汉学者杨雄所著《方言》是世界第一部方言著作。目前汉语方言被划分为十个区,即官话(包括北京话、东北话、四川话等)、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晋语、徽语、平话(广西话)。 ' I4 P. ]4 I9 @

/ y# Y* T$ _9 i/ T+ h1、陌生的无锡话
2 f+ x$ Q5 g( Z8 W6 k$ e9 C2 w2 J( o3 V& g6 a
 “无锡闲话”,不是“闲话无锡”,在吴语方言中,“无锡闲话”指的就是无锡方言、无锡话。 5 e1 s; h$ N$ `+ I
 无锡人提起无锡话,说什么的都有,下面这些随机采访,少不了你也听到过—— 3 i3 h* q* `& d# d1 ]) W9 |
 朱小姐:“倷伲无锡闲话土是劲土得,平常日脚听听也听觉不着,到仔电视里厢放出来,一口无锡闲话格个是……正是哪哼听哪哼土!”
0 L; c6 Z8 Q$ B3 P8 \' i& Y0 ?: H! K& m  顾先生:“有一次我和北京的同事去西安,在商店里看到一堆无锡人在叽叽呱呱说着无锡话买东西,同事对我说,瞧,日本人真有钱,买这么多。我乐了,什么日本人,那是我老乡!”   h$ d* l/ X4 G  u
 陈老师:“我总觉得无锡话在变化,两三代人一比较,有的词语不见了,或是变掉了,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词语。还有,口音也在变化。”…… $ U' A- E' f5 |3 V
 确实,说了多少年的无锡话,忽然仔细一想,还真有许多的门道连老无锡都未必明白:无锡话,什么时候会变得不是无锡话、变得是无锡人不喜欢的话了? 2 p- e4 Y8 j; q2 ^* w1 [- Q

. m% x! |# M% L* c+ f  去年隆冬,在蠡湖边的一所别墅中,一位老人正在吟诵古典诗词歌赋,时而是慷慨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类似普通话,时而是深情委婉的“故人西辞黄鹤楼”,则纯用无锡话……老人名叫钱绍武,77岁,无锡人,通常的身份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大师,然而此时,他却让我们听到了难得一遇的、醇厚儒雅的无锡话,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 r: J2 e( F3 c& Z: y0 u4 D: }
+ |+ ~* }( r+ {2 E( h
9 \! p0 z) s5 Q5 r6 n7 t* |! g& j. G/ J2 U( n, l. G
 钱先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吟诵古典诗词的学者,他的吟诵正是来自家学,他的中原语音吟诵曾被吟诵研究专家惊呼为“北宋音”。
4 J+ O. {, ~4 I, z# m  吟诵是钱老从小的爱好,是学习的一部分。钱老说,吟诵不同于今天的“朗诵”,朗诵接近念白,而吟诵不同,它既讲究四声音韵,也有很强的音乐性。吟诵一般都用各地的方言,钱老是无锡人,用无锡话吟诵自然是他吟诵的特色。钱老说,各地方言的吟诵,他就听过季羡林先生的山东话吟诵,也听过赵朴初的安徽话吟诵,但总觉得没有自己家传的吟诵好听。也许正是无锡深厚的音乐文化土壤的薰陶,他的吟诵的音乐素材来源复杂、灵活,昆曲、民歌、地方戏、弹词等都能为我所用。音乐元素以外,钱老说,吟诵分为分四声与不分四声的两种,不分“四声”的吟诵没有分“四声”的吟诵听来细腻丰富,而今天的普通话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了“入”声,读入声字就有了困难。然而,无锡话却是四声分明,要分清入声字十分容易,掌握“四声”的规律比北方人容易得多,整个吴语系都是如此。 4 u+ l* f0 m0 _6 g

/ ?1 T, L: Q7 T5 W( e% d3 f % {. Q% _) C0 g; C

5 d/ g- X2 S9 {  V- E; S  一位研究昆曲的北京人在分析了无锡话之后说,作为“人类口头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昆曲,在音韵上有着极为严格的要不要求,如果一个北方人要学南方的昆曲,最为头疼的就是字的音韵声调问题,需要对着韵书死记硬背,可是,学昆曲的无锡人却‘熟门熟路’,让同行望尘莫及……
4 F6 }. I) v: n/ w! M  许多无锡人在学习日语时发现,日本语中许多词语的发音和相同词语的无锡话特别接近。专家解释说,日本语音体系中就有吴音,来源正是五代时期的吴地语音,而无锡,正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后两者仍有相似的读音,这是十分有意思的。
. b9 Z% @& Z5 a4 T. Y原来,“无锡闲话”竟保留了许多古音,某些特点仍生存在高雅艺术中,甚至活跃在异国他乡,这尬巴痢被埃烤故谴笱呕故谴笏祝亢鋈涣钊四吧鹄础?
# z3 j$ o3 Q" L3 p9 E6 o; G: d4 q+ X1 m

! s/ Q4 m1 i# H1 E' a7 i. z. u7 G% ^# ^( j$ M( b, ~! t( z
2、退化的方言 ( T: n; I# A2 q, M4 ]

. D* L8 l) G; n2 T4 z  如果说吟诵、昆曲和古音与普通人关系不大, 那么无锡话还有我们感到陌生的地方吗?有心人发现,在锡剧、候宝林相声中,在《满意不满意》等老电影里的无锡话,口音上和今天的无锡话有些不同,这说明无锡话在变化。语言的变化本是文化流变的正常现象,然而如今,本地人不说本地话,本地人说不像本地话的事开始屡见不鲜了。
! l5 e+ k3 V9 w2 ?9 u6 f  方言是绝大多数人呱呱坠地后的第一语境。方言不同于语言教育,它是母语的浸礼。然而,情况正在起变化。在推广普通话的大势下,学校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渐渐与方言有了隔膜,甚至索性不会讲了。
% ^0 N5 B* T) u2 P, H3 s  家住太湖花园的倪女士说,女儿上学以后一口普通话,回到家里也说普通话,父母和她交流自然也就只好说普通话。本来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有一次女儿去外公家,外公就不乐意了,对女儿说“你再弗说无锡话,阿公就弗搭你白相咧!”,受到这样的威胁,女儿突然冒出一口不伦不类南腔北调的“无锡话”来,引来一场捧腹。
& F  K  j6 A  s) R) ~* f这绝对不是一个例外,不只无锡孩子说不好无锡话,尤其是江浙一带,这里的孩子也正在远离他们的方言,原因之一,是学校里为了推广普通话,无一例外地不许说方言。
/ {' ~( C! X" @- b4 k  听着钱绍武一口旧式的无锡话,这种和雅雍容的无锡话和我们的无锡话不但在口音上已有不同,也在用词上不像我们那样捉襟见肘,许多词汇是年轻的无锡人不会运用的。这样的语言叙述旧日无锡的风土人情、人文典故时显得那么无可替代,身临其境。在我们的印象中,像这样一口温文尔雅听无锡话,在受文化程度较高的老无锡中常有听闻。无锡话语音的变化本在情理之中,但雅训的方言退化到了市侩气,是谁都不乐见的。
9 }# X8 P( o1 N" O4 y$ \+ m  在以海派文化自居的上海,有人发现,由于官方媒体长期拒绝使用上海话,使得上海话只能回到民间。而在民间状态下的上海话,开始进入了一种老化和严重的退化现象,有人说“上了年纪的上海人和一些在1949年以前就去了海外生活的上海人所运用的那些上海话,都是很优雅很动听的,让人听上去简直就如同是在听说书一样,措辞讲究,语调雅致,清新悦耳,赏心悦目”。   |, C2 B0 A0 Y
 “上海话在缺少社会引导的前提下,任由一些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不高的社会阶层来创造,语言日益变得粗糙和粗俗起来。以至于越来越多的非常难听的口语开始在上海话中蔓延,例如帮帮忙、拐浪头、开大兴、拗身段之类,发展到后来,所出现的淘糨糊、不要太什么什么。使用这些语言的不仅仅是那些低层的民间人士,连大学老师知识分子艺术家甚至高级干部都在使用,这简直叫人哭笑不得。上海话所出现的这种低俗化倾向的原因并不难找,就是因为失去了官方认可和社会引导和维护,上海话已经成为社会低俗阶层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一种无人看管和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语言。 ”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0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3、受到排斥的方言 , M' R  D8 N8 K+ }) @
 在两千多年以来,在以大一统为最高理想的中国,是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石。文字的统一后,各种方言哪怕听起来牛头不对马嘴,写到纸上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统一力量。由于历史上中国文化的中心长期在中原以及北方,因此官方语言的来源也以此为宗,从前就叫做“官话”。金元明清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一直在北京,因此北京话就成为普通话的主要来源。这说明,普通话来自方言,方言在不断地丰富着普通话。 * G- o% d% [( W; Q
 1955年10月,中国大陆正式推广普通话,使之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从此,方言的地位日渐式微。无论走到哪里,哪里的广播电视都是用普通话,如果节目里夹杂几句方言,往往也只是作为插科打浑的材料。在广播里偶有一两档方言节目,也只是对郊区、农村听众广播,方言,在传媒晨消失了。
: [; S' s/ y$ B; z  难道推广普通话错了吗?
) ~% p! F$ j; r8 ~4 X  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保持交流的通畅、促进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文化教育的普及,并没有错,但推广普通话的目的绝不是要歧视方言、取代方言、消灭方言。方言与普通话应该并行不悖。 . O4 I' y, u8 j
 如果说普通话担负着文化统一中国的力量,成为中国多元幕涣鞯墓ぞ撸敲捶窖跃痛砹说胤轿幕幕盍τ爰壑怠?
! v. k7 ~; F. h  l+ r  长期以来,普通话说得如何已经是教育背景的标志。甚至在新闻采访中,采访对像哪怕不会说普通话,记者也要求他们说,结果是一通南腔北调更难听懂的语言,似乎这比纯正而有传统的方言更能显得正规些。在官方如此的态度下面,方言哪里还是一种代表地方文化的语言?
. ^1 ?% w' l4 b. A" v7 c  当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实行普通话的“一面倒”时,负面的效应就产生了。对方言实行清剿的地方正是我们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很多学校规定校内严禁讲无锡话。老师上课规定说普通话,学生回答用普通话,甚至是课间休息也不能讲无锡话。这样的规定无疑让学生产生无锡话是一种不正规、要淘汰的语言的印象。不但在无锡,全国多数学校都推行这种语言垄断教育,方言,被排除在教育范围之内。
  k. U% |7 h! w  l7 N  不少人发现,很多无锡小孩现在都不大会说无锡话了,几乎没有一个小孩可以用无锡话说完一个完整的句子,或多或少要夹杂一些只有用普通话才能表达的词汇。事实上,随着知识的爆炸,词汇的增长不足以惊讶,惊讶之处恰恰是处在劣势的方言渐渐失去了跟随时代发展的机遇。有人不以为然,但当孩子们的普通话里夹杂着英语词汇才能表达时,他们才认识到汉语的危机,其实,这与方言是同一种危机。这种危机不只在无锡存在,可以说是泛滥的危机。这危机不是推广普通话的错,而是推广扩大化的错。就像英语教育一样,扩大化的推广不但威胁了汉语的生存,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浪费。 * @* W) h. J" {9 V
 由此说明,上海也罢,无锡也罢,一个地方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并不是本地方言的保护神,方言问题另有蹊跷。 ' U; X4 V9 L( ^' B9 a5 f
+ T& m$ z. d* v+ a, s9 H: Z2 h
4、复苏的方言
  S2 l8 s  u% F& `3 `, ?7 m$ ^, z& z, a% }4 O6 C
 大陆之南,有个大省叫广东。许多人发现了广东的奇特:在广东的广播电视里,粤语可以通行无阻,而粤语歌又流传到了全国,在这个国度里,这无疑是一种罕见的语言文化现象。
  k8 K$ w1 u  J) B* @  我们可以在广东的电视上看到一个当地人,甚至是个小学生,在接受正规采访时用的是粤语,这在别的地方是不可思议的,被采访者往往会被记者预先告知“请用普通话”,哪怕你讲普通话不伦不类难听之极,反正是不能用方言。有人认为,官方对广东话的网开一面,是当初为了香港的回归。无论是政策的倾斜,还是大众对神秘香港的“爱屋及乌”,粤语绝对是方言中的一个异数。然而,异数的背后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原因,那就是文化。
, f2 Q  ~: f- S9 Z' Z. G3 q2 G  广东地处大陆南端,是历史上文化发展较迟的地区,广东文化远离中央的“王化”,那里“天高皇帝远”,对中原文化并不视为金科玉律,这一点反映在文字上,就出现了奇怪的方言书面语——所谓的“广东字”。这是一种不规范的汉字,但却在广东等地流行。我们知道,汉字是统一中国的文化力量,方言成为书面语无疑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然而在广东却堂而皇之地存在着。非但如此,广东话还曾流行全国,一时间各地竟出现“广东话培训”这项方言教学内容,这对于推广普通话已几十年的中国,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 F1 }* `* I& O  y
 方言问题看来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原因,或政策原因所能解释的。 ! I2 ?4 ?) S, n0 g( M+ x
 近年来,原本只在戏曲中存在的方言,忽然间进入了广播电视,还出现于网络,这既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 b$ a! U8 g! f/ E) _
 情景喜剧有上海话的《老娘舅》、《红茶坊》等热播,新闻节目有苏州的《苏阿姨说新闻》等受人欢迎,湖南经济电视台在《越策(长沙话:调侃)越开心》中在普通话里穿插长沙方言词汇,亲切又搞笑,颇受好评。重庆电视台的《生活麻辣烫》、《雾都夜话》等重庆方言节目在当地收视率也极高。广东更是无所顾忌,“广东卫视”、“珠江频道”、“体育频道”、“公共频道”4个台,除了“广东卫视”里的栏目采用普通话主持外,其余3台均是粤语频道。广东南方电视台粤语卫星频道也成为全国唯一获准上星的地方方言电视频道……不但传媒如此,就连动画片《猫和老鼠》的5个翻译版本:普通话、陕西话、河南话、上海话、天津话中,也是方言版的销售量比普通话高。因特网上,方言更是网民们寻开心的方式,一口无锡话的《猪头猪尾巴》翻译得巧妙又引人发笑,在网上迅速流传,《二泉茶室》里的《锡普原创》洋溢着幽默的气息“过海面、杂杂前头、近近头让”让人忍俊不禁。去年12月28日,无锡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的《阿福聊斋》正式开播,无锡方言正式出现在当地主流媒体,无锡人在这里不分男女老幼,面对有板有眼的无锡话,这自己习焉不察的家乡话即感到亲切,又感到新鲜,同时,在这里,无锡人对无锡话重新得到了认知……方言在复苏,复苏又说明了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0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5、方言仍然有优势
0 a7 L. [8 m' l: g5 ~& N: H
" }: V% A3 j0 j- v  《圣经》上说,世界上本来只有一种语言,人们彼此可以方便自由地交流。一次,人们为了窥视天上的世界,便联合起来,在巴比伦建造一座可以通到天上的塔。上帝知道后又惊又怕,就想了一招,让大家拥有各自的语言、讲不同的话,彼此不能很好地交流,导致大家隔膜、猜忌,纷争不断,通天塔最终没有建成。故事虽然是说语言不通的坏处,但对于上帝而言,这恰恰是一个优势。有一个笑话说,苏联克格勃和FBI特务碰头时,谁也听不懂他们说什么话,原来他们用的是中国潮州话。可见,语言不通也有了当密码的优势。 . \% Y1 w# k1 q
 华盛顿大学的中国语文专家斯蒂文·哈雷调查后说,使用方言有时甚至可以加强一些人的地区认同,到广州和上海这样的地方,本地方言甚至可以帮助你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位来上海工作3年的大学毕业生说,“要想在上海找到一份好工作,最好是会说上海话。”来自湖南的他如今能用一口标准的上海话与同事相处无间。“入乡随俗”,学一口各地方言能让你迅速融入当地社会。著名的清华四导师之一、语言学家赵元任从小学习各地方言,跟老一辈学常州话,跟母亲学北京话,跟姑妈学常熟话,有一次他和来自8个不同地方的人同桌吃饭,言笑谈欢两次之后竟学会了8种方言。而认为方言是正统的语言,不认为方言有什么价值,是最大的失误。一旦方言统统消失,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单调而可怕。
6 d2 {- Y1 y, H7 c& o7 [( h% |
- E, @+ ?; j) J2 g( F- d4 S6、假如方言消失 9 `6 g  f+ \. v1 b5 e9 J! T$ Z

" \, a# h" w! o/ A4 E, C  方言与地方语言艺术间关系被割裂,地方文艺必然走向灭绝。一个无锡话都讲不好,甚至是看不起自己的地方话的年轻人,要让他喜欢锡剧、要让他欣赏评弹、学唱昆曲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 A" Q! P5 \1 t. \1 d" X" B. P) V
 在方言失去应有的尊重与保护时,要保护弘扬各地的戏剧、曲艺无异于缘木求鱼。截断了源头,也就没有了活水。今天,有多少年轻无锡人听锡剧?有多少年轻苏州人听评弹?有多少年轻上海人听沪剧、上海说唱……方言的失势、失位、失常,已经造成了艺术传承的断层。方言虽不会灭绝,但方言文化正在大量流失。方言如果没有一定的传承途径、长期处于边缘地带,那么重视地方戏曲、说唱,如昆曲、上海说唱、扬州评话、苏州评弹等等无异于要做无米之炊、要树无本之木。
* r2 q  o0 ^) f  从语音上讲,普通话语音是“金元音”,也就是保留了金代、元代北京语音的语言,同样是方言的一种。方言也在丰富着普通话的词汇,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的行列并进入了书面语。假如方言被歧视、被边缘化,那将对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6 P2 Z( v& M3 ^/ K
 承担《猫和老鼠》上海话配音的上海喜剧团副团长张定国说,“学校不许说上海话,现在电视也不许讲上海话,上海方言喜剧要绝迹了。” * U& D# V' X- Q4 l, z- A) q1 h
 方言是文学语言的源头活水。曹雪芹的《红楼梦》运用了北京方言、满语和南方方言。曾朴的《孽海花》用了苏州话?,老舍的小说采用北京方言,成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方言的特征鲜明,气质迥然,运用得当,有画龙点睛之妙。
3 i) E  ~# `/ v* T4 C; Q' D& f地方戏曲离不开方言,相声、小品也离不开方言。地方戏曲中产生了京剧,相声中孕育出了小品,方言与方言所代表的地方文化是原生态的创造力和活力。 & m) C; ~0 b0 i' {6 ~9 J- o
 江浙人爱看的上海话滑稽小品系列剧“老娘舅”运用了上海方言,生动活泼,活色生香,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深受群众喜爱。 # s. Y, F+ g' a
 如果方言被普通话取代,被挤兑被限制,我们丰富的文艺将被架空,与现实隔绝,直到无人欣赏无人继承,直到消亡。文化“基因”一旦灭绝,发展创新还有前途吗?
7 r9 Q& k# |7 F4 A6 T  方言不是一成不变的,无锡话也在悄悄变化。三代无锡人之间的口音已经产些某些差别,有的词语使用率少了,有的词语换掉了,但有的仍保留下来。喜欢读古典小说的初二学生兰兰在读《水浒传》时发现,小说里的“精肉”就和无锡话一样,可普通话却是“瘦肉”。无锡话的“精肉、胖肉”,并没有变成“瘦肉、肥肉”。著名学者、外交家无锡人李慎之在文章中回忆到,他“每去拜访钱钟书先生夫妇时,闲谈中老有一个话题,就是捉摸无锡话。我们用家乡话交谈,谈着谈着就发现无锡话里有一些特有的词和音,文字写不出来,发音也不知是怎么转出来的。”
4 ?3 j3 p+ p: a7 p9 J! D  ——杨绛《将饮茶》里的无锡话最多,因为里面记有她的父亲、姑母和钱钟书。杨、钱两家都是无锡人,所以杨绛说:“我们无锡人……”有些无锡话是很难转换为普通话的,例如杨绛笔下的“心心念念”、“开盖货”、“莫知莫觉”、“细腻恶心”、“独幅心思”、“三拳打不出一个闷屁”、“痴颠不拉”等等,大概只有无锡人才能真正感知到这些语言的丰富而生动的内涵。所以,当我读到杨绛写下的“我们无锡人称‘马大哈’为‘哈鼓鼓’”一语时,不由感到了她内心中的家乡情结。“我们无锡人……”这种语境,显然不是在与无锡人对话,而是在用无锡话与更广泛的人群对话,让他们感知到钱钟书和杨绛自己成长的语言环境是如此鲜活而妙不可言。因为钱钟书的《围城》、《管锥编》里也有不少无锡话。
. W3 w# `- R7 ~: k+ M  语言学家翁寿元就专门研究无锡方言,他著有 《无锡方言本字考》、《无锡方言的归属》等专著。在网络上苦思冥想用汉字写无锡话的网民们,多数只能以象声音代替,事实上,有些无锡话来源十分雅训。这足以证明方言的退化需要扶正固本。方言的词汇、发音保留了多少的历史沿革的痕迹,保留了哪些可以发掘的历史文化内容?许多人都在探索。然而,如果无锡话在一两代人里流失掉许多,那么,这些无形的文化资源将永远地不可恢复。
4 P& {" o' _# O  许多人觉得南京话、杭州话难听,南腔北调的,其实他们的方言正是历史上南迁文化的结果,同样具有其历史、文化价值。客家话也是这样,至今保存着古代的中原语言文化,这让我们认识到方言文化价值的普遍性。方言,如实记录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史。
0 g, r9 m& `) J  方言的流失,就是文化的流失。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00: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7、方言的觉醒
" a- O* n5 y& r) i& a  如果普通话代表着共性,负担着统一的责任,那么方言就代表了个性,当社会的共性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对个性也就越宽容。方言节目在全国各地的地方文化土壤上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何尝不是地方文化觉醒的一个标志。
& x! p1 c& f$ B+ V3 k电台、电视台用当地方言办一档节目,既方便了本地人,又在为本地人服务的同时为外地人提供了一个了解本地语言、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的平台。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如果能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哪怕是远隔重洋,也能听到亲切的家乡话,那种共鸣的感觉就不是纯粹以交流为目的的语言所能带来的。乡音,能传递地方文化的归宿感,也能让本地受众感到亲切。 ) |# S' @, J$ R. n3 o4 M% {# s

7 M5 a' q+ G% `9 D; g
& p# a, B) B$ h4 N; c: ? ' h9 m3 w) z5 l2 b' h1 q
 杭州电视台一档杭州话说新闻的节目《阿六头说新闻》,收视率竟排在第一。制片人翁晓华认为:“推广普通话并不排斥方言,要求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与开办一档方言节目、满足本地收视需求也不矛盾。”主持人安峰则认为:“方言与那些港台腔的普通话有本质区别,方言和普通话就像是繁体字与简体字一样。我们可以要求报纸杂志不准用繁体字,但对书法作品、宣传海报,显然不能要求全部用简体字。”
+ p  e, w( @0 O% n( g) n' d3 K& t  方言类节目不仅受观众的喜爱,而且在业内也深受好评。与前些年方言节目频遭学术界非议相比,方言节目已为学术界所认同。浙江大学朱进教授认为,方言节目是草根文化的体现,把老百姓的话语权推向了崇高的地位。 6 V4 F2 ~" N$ c( ~3 o( ~  d/ `3 w" M
/ ^; c1 x9 @2 z
- ^/ F# j- U  u) B
3 h2 U6 N  U4 A

# H. R3 {: _; Y1 m  无锡《阿福聊斋》用无锡话说新闻,不仅仅是代替普通话,还有着保护无锡方言的文化目的。制片人赵小洁说,让本地人年轻人知道无锡话语汇的丰富内容,也是《阿福聊斋》的一个创意内容。
: ^. M, E$ t. }% f1 k+ I  两千多年前,犹太人被驱逐流放到世界各地。从此,古老的希伯莱语,只被保存在犹太人的智慧经典中。然而日常生活中,犹太人不再说希伯莱语,希伯莱语渐渐死去。19世纪中期,有一个叫本尼·胡达的俄国犹太人决心要让希伯莱语复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是疯了,然而,他不顾冷嘲热讽,开始编纂希伯莱语字典,创造新希伯莱语词汇,还办希伯莱语报纸、用希伯莱语写书、办希伯莱语学校……在他带动下,社会各界人士也加入进来,希伯莱语终于复活,今天,它已成为以色列的官方语言。这就是著名的希伯莱语复活的故事,这个语言觉醒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它的语言是如何的唇齿相依。   G3 u+ |, i4 x

" [* o$ N8 o# \4 ?" l( X! h8、拯救方言从孩子做起
! R4 D$ {- |! k4 I) _( R) Q
7 |& h' }5 D+ {3 X; [9 ^  尊重方言,除了在广播电视里适当放开方言的空间外,还应积极在青少年中推广。学校里可以适当开展传统无锡话的教育,从兴趣着手,发掘具有无锡话特色的文学作品,如民谣、山歌,组织学生们观看滑稽戏、锡剧、昆曲、评弹说书等含有方言的戏曲,开设一节无锡话的兴趣课。之所以要重视无锡话这种方言教育,目的正在于要传承无锡的地方文化。 / ^* U3 m- |( _) q3 G
 30岁的上海教师方萍介绍说:现在,会讲一口标准上海话的小朋友已经越来越难得了,开学时,班上搞了一次主题活动。其中有一个即兴表演的节目,是为《大话西游》里那段经典的对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用上海话配音。本来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节目,可结果发现,同学们的配音五花八门,惹得全班笑成了一团。只有少数同学把‘曾经’翻为‘老早点’。最好笑的就是‘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当有个同学把它翻为‘帮格革小姑娘讲我老欢喜侬’,全班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仔细一琢磨,的确是这样的,在上海话里,我们是不说‘女孩’,也不说‘爱’的,硬把它们发成上海话的读音,其实是一种不地道的洋泾浜说法。孩子们的生活环境里缺乏了接触方言的条件,学习正宗的方言对他们来说是投师无门啊。班上还有一个同学,据说从小是在石库门里长大,受了周围老人的影响,学会了一口地道的本地话,他一开口,就是一个十足的上海‘小克勒’。每次班级活动,他都会准备一个用上海方言表演的节目,他的节目总是我们班的拳头产品。他也因此在班级里有了众多‘粉丝’。”
' U4 x3 @5 C# j% q: K  可见,方言教育走向课堂,不仅是地方文化的复苏,也是培养孩子们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的良好途径。这样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 / O# I0 Y8 s; A: f' _
9 M2 M) @+ |. w; m% B6 }: T, ?- H
9、结语
0 \' W  E, ?# t1 X% Y1 t( y2 m7 Q6 ]
) n8 |9 Y% F% Q' V/ q$ p; J  我们常说“语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标志。从汉代扬雄编撰世界上第一本方言著作《方言》,到呼吁方言教育、呼吁拯救方言,到方言电视节目的产生,这中间我们走过了两千年,当强有力的政府意志以法规的形式干预着社会发展时,我们坚信我们必须要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向着平民化、多元化发展,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化观念向着更开放、更本位发展的标志。 2 ]5 _4 ?: b. `
 历史上由于人类迁徙导致了文化的传播、流变,这才产生了文化的融合、创新和发展,这许许多多史实的证据仍保留在今天的方言里。因此,方言的价值不仅在于当地人交流之便,也在于它是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资源,认识方言、保护方言、研究方言,是我们认识历史、感知文化的一个途径,而研究古往今来、自觉培养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大而化之,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要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必由之路。 ! K+ w$ b8 c+ ]/ B) G6 K
普通话和方言,各司其职,并行不悖,可以相安无事,可以相得益彰。 6 g4 w% B. t  y# }$ a: d" |
 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可以各司其职,就像西谚所说“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就像我们的谚语——“桥归桥路归路”。有桥有路,才能水陆无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0 01: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