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11|回复: 1

上海市政协委员建议用上海话播新闻以保护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16: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01-28 15:25:50 来源: 上海青年报 / ?6 ~; m4 H3 G
      0 u, x! @/ @4 T" Q2 X$ n7 w' r
上海青年报1月28日报道“现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经不会讲、讲不好上海话了,这让我非常担忧。”日前,在市政协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演员马莉莉将这个话题一抛出,就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不少委员认为,“规范和保护上海话已经被提上日程,而最重要的,是弘扬上海城市文化,留住城市之魂。”+ B  P' N( x6 f+ ~  i' _
马莉莉委员告诉记者,早在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她就提交过保护上海方言文化的提案。“虽然现在学校里没有硬性规定,不许学生在学校里讲上海话,但是目前学校主推的还是普通话。”马委员告诉记者,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上海小囡已经不能够全部用上海话和别人沟通了,而她们沪剧团——一个完全靠沪语表演的艺术团队,现在已经很难招聘到发音合格的年轻沪剧演员。“所以说,现在上海话的问题不仅仅是要保护,还面临规范的问题。”她认为,由于受到了普通话、外语、周边地区方言的影响,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能讲原汁原味的上海话了。  J+ k% h, H3 ^1 U% R
“保护方言,其实就是保护上海城市文化,因为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我很难想像,一个不会讲上海话的人,他如何去唱、去听沪剧,而如果失去演员和听众,这门艺术又如何才能传承下去?”马委员认为,沪剧、上海滑稽戏等上海特有的地方文化与方言的关联度非常大。( F5 B! v3 V% v/ J! S; u* Z! k
在听闻本报曾经报道过专家已经编纂了“上海话大词典”,并推出上海话输入法,以推行、保护上海话后,马委员认为,“这还不够。我建议,能否在电视台和电台方面,每天花半个小时用本地语言播报新闻,以规范、传播上海话?”马委员认为,不少外地来沪工作的人员也有学习上海话的需求,但是苦于没有好的教材。如通过播报新闻,“比如新闻坊,它的背景就是石库门,很有上海味道,说的也是上海新闻,如果再配上原汁原味的上海话播读,肯定会大大利于标准上海话的推行和保护。”! x4 s' E+ f1 Y$ Z" L3 y. X# g
马委员称,她目前正在考虑,联络其他委员,再次提出规范和保护上海方言文化的提案,因为“作为一种城市文化,上海话不应就此湮没、变形。”: s! L2 ^) o+ y" L7 \5 r  K
“上海话的产生和发展乃至消逝都与这个城市的发展有关,应该顺其自然。”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认为,随着上海的发展,还会产生新的上海话。比保护上海话更重要的,是保护上海城市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元素。将这些元素保护、传承下去,培育与深化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这才是上海文化的灵魂和动力。
" C6 j' z/ _0 H! L  H# a4 t推陈出新海派连环画吸引年轻人- n# {, V! [3 ^' s2 c9 s4 p
市政协委员、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屠海鸣在其提案中,也建议有关部门能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传统海派连环画。“
$ n9 V0 b/ J! T作为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白描绘画为主要艺术创作手法的连环画在上个世纪流行一时。”屠委员表示,但由于受到电视媒体等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和大众阅读方式的丰富,传统的海派故事连环画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w) s' G2 [2 d( k3 A, n! @+ j
但是出版社方面新近的一个市场调查却显示:年轻人中间仍然有不少连环画爱好者,与现在流行的动漫相比,海派连环画的写实主义、尊重故事情节、保持文化内涵的品质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这些青少年多数却选择了国外尤其是日本进口的卡通漫画书。
. P& v6 x4 O1 z! \屠委员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读者群受众面小,造成出版的经费不高;稿费低,又造成美术专业人员创作积极性不高,既而造成题材陈旧的局面;缺乏新题材,直接导致读者群丧失。如此恶性循环,将传统连环画进一步推向了逐渐走向消亡的境地。8 q1 u/ w/ `% I9 W6 ]& B3 X
他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能对连环画的创作出版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环境支持,以鼓励有兴趣复兴传统连环画的企业、单位甚至是个人,可以全力投入连环画的创作出版工作中,并寻找到适合现代读者口味的新题材。(本文来源:上海青年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8-1-31 22: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话播新闻有何不可

2008年1月29日 09:188 q( U9 g. g2 n5 ]
来源:东方网  作者:关东客  选稿:项凌      
' }0 g* N# o1 m/ i 5 j8 ]2 S& y' a& y! k
! [, K& W0 U5 r: n) H+ {2 @# Y
  “现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经不会讲、讲不好上海话了,这让我非常担忧。”上海沪剧院演员马莉莉建议,在电视台和电台方面,每天花半个小时用本地语言播报新闻,以规范、传播上海话。(1月28日《青年报》)
% @' ]' q  j' R8 S1 x: g
, D+ T/ d" d4 h# k: o8 t  在很多人看来,用上海话播新闻是源于一种文化自满,显示的是上海人的自我优越感,所以无论先前推出的上海话大辞典,还是上海话输入法无一都遭到了人们的批判。批判者无一例外都坚持这样一个论断,保护方言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大方向背道而驰。马委员倡导规范、传播上海话成为靶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l& }' ]" u$ P- |: X7 J( A% n/ j: [  |( |$ G! O* U! r
  马委员出于保护方言的目的,希望通过用上海话播新闻这样一种形式,来保护上海话,无可非议。因为这有助于海派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讲,讲不好上海话?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上海话之所以在年轻人中失去了吸引力,一方面说明这种方言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方言由于存在地域性,晦涩难懂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道屏障。试想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居民究竟还有多少。另一方面说明上海话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缺乏创新。从最初的松江话到上海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更新的过程。上海开埠后,面对欧风美雨,上海话就吸收了很多外来语。而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词汇,语言不断出现,而如今的上海方言则似乎缺少这种吸纳精神,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三上海话并不能代表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独具一格,但是其根基并不在上海话。沪剧、海派电影之所以能领一时风气之先,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我们不可能复制。即使我们能拯救上海方言,但未必能拯救海派文化。北京方言最接近普通话,但是京剧所面临的状况也并不乐观。
" z4 N+ Q- u( B3 M. ^6 L/ ?9 X0 W2 v7 w( O( J( K* y2 y7 ^* t- I4 w
  上海话播新闻其实只是事件的表象,其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地域文化。除了上海话,我们还有东北话,闽南话,陕西话,各地的方言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学外语,而不愿意去学那些方言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步入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今天,如何使这些以方言为代表的文化增强吸引力,或许更值得人们去关注。文化从来就是多元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如果用上海话播新闻能够提高上海方言的魅力,那我们试试又有何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5-4 05: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