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96|回复: 6

三衢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 11: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800多年前,南宋诗人曾几一首脍炙人口的《三衢道中》,将“衢州的母亲山”——三衢山梅熟杏黄、鸟语花香的初夏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犹如身临其境,兴致盎然。

  三衢山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质遗迹,以雪白的峰岩、奇巧的景致和丰富的人文而闻名,被誉为“华东第一石林”。三衢山位于常山县宋畈乡境内,最高峰海拔518.8米,属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

                       溯源久远 衢城之母

  关于“三衢山”称谓的来历,其历史渊源已经非常久远了,《隋志》即有记载:“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同时,三衢山文化底蕴深厚,世人称三衢山为“衢州的母亲山”。据唐《元和郡志》记载:衢州因“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并记载了唐朝名将尉迟恭建城以三衢山命名“衢州”的历史。

相传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命令鄂国公尉迟恭(字敬德)南下扩建信安城,并推荐啸师、卓坚辅佐尉迟恭。

  尉迟恭带领啸师、卓坚,率本部兵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信安郡,驻扎在峥嵘镇(现府山)。经过实地勘察,尉迟恭选定以峥嵘镇为中心,在双港下方、大江右岸扩建信安城;并令卓坚负责全盘规划和全面施工。新城规划公布后,尉迟恭又号令四乡民众一齐筑城。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春,新城初具规模。夏时,秦王李世民出京巡视,尉迟恭迎至江郎山下。秦王看了新城,赞赏不已。秦王告别新城时,建议尉迟恭:“宜开庆功会,禀报新城名,颂扬大唐政绩。”并交待:“新城名由鄂国公亲自提方案。”

  尉迟恭是位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军,觉得给新城取名比建城还难,整日冥思苦想,心中焦急。这一天,他乘船沿江而上,一边饱览新城美景,一边继续思考新城的名字。江面上百舸争流,一派如画的景像。岸边有许多船工看到尉迟恭,纷纷捧出酒来敬献。尉迟恭见酒开怀,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连喝了九大碗,方才赞道:“好酒!好酒!这是何处甘泉所酿?”船工忙答:“沿河而上约百里有座三衢山,咱们土家就用三衢山的泉水酿酒……”没等船工说完,尉迟恭禁不住大声叫好。原来,三衢山是江南名山,隋朝时便名扬天下,尉迟恭早有耳闻,没想到三衢山就在自己管辖的新城境内。

  百闻不如一见,性急的尉迟恭下令立即开船前行,直奔三衢山,登高眺远,兴致勃勃地领略以“灵秀奇险绝”著称的三衢山美景。饱览胜景后,尉迟恭喜出望外,欣然道:“今天,畅饮美酒是一喜,畅游三衢山是二喜,眼下不妨以三衢山之名而命名新城——衢州,哈哈,痛快!三喜临门啊!”说罢,命令掉转船头,指示书扎起草奏章,快马禀报朝廷。不久,唐高祖下诏,钦定新城名为“衢州”。

                       文史丰富 典故众多

  自古以来,名山大川往往与名人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衢山尤其如此,典故颇多。

  在三衢山西坡山腰,有一处石室,宽20米,纵深15米,当地人称“赵公岩”。相传衢州籍北宋名臣赵抃年青时曾在此面壁苦读一心求学,以图报国。春秋三载,松明作灯岩为床,竹笋野菇充饥肠,潜心钻研治国之道,终于在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赵抃与宋代包拯齐名,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赢得了“铁面御史”美名,告老还乡时“一鹤一琴随马行”,被世人尊称为“世人标表”。后人为纪念其廉明自守的精神,将这个石室叫作“赵公岩”,因赵抃谥号“清献”,所以又称“清献书岩”,是常山古十景之一。石室现存石刻诗多处,其中清代诗人裴瑞兴刻诗云:“香岩曾向读书来,石径清幽遍绿苔。琴鹤一帘书万卷,知他花落与花开。”至今,前来奠拜瞻仰赵公岩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1: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衢山到处都是石灰岩,于谦常山吟石灰的传说也广泛流传于三衢山一带。相传于谦年青时,随家人一同前往江西走亲戚,乘船沿钱塘江逆流直上,来到常山江畔,看到常山港北岸一些山体遍白,活像雪山一样,山脚下还有几个窑口青烟滚滚,甚为惊奇,便向船夫打听缘由,船夫告知是在烧制石灰。上岸后,于谦向当地人详细了解了石灰开采、烧制、出窑的整个过程。原来,三衢山在明代就是石灰的重要产地,当时由于交通不便,石灰靠水路运往各地,因此石灰石从三衢山挖掘出来后,一般都运送到大河边(常山港边)进行烧制。时间久了,窑洞附近的山都被石灰粉染白了。于谦听后,若有所思,感慨良久。就在这次访亲期间,他完成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后来于谦遇害,当地百姓就将他作诗的地方-菱湖改称灵合,灰埠改称为辉埠,籍以赞美于谦清白的英灵与洁白的石灰相融相合、交相辉映,

  三衢山景观的一大特色就是山体雪白,远远望去,犹如大雪初霁,纯白的山,翠绿的树,相映成趣。三衢山与众多清官廉吏结缘,不知是否与这纯洁清白的山岩有关。

  历代文人骚客对三衢山也情有独钟,留下了诸多的诗词华章。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路经常山,填词一首《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以清丽的笔触和通俗的语言,将三衢山脚下人们的悠闲生活描述的清新雅致,充满了温馨的农家气息:“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去,卖瓜人过竹边村。”

  南宋名相赵鼎回常山拜祭母亲,因局势紧张,与好友依依惜别,作诗《趋三衢别故人》:“伦父何由习楚风?家山俱在古河东。相逢憔悴干戈后,追数悲欢梦寐中。掺袂又成千里别,放歌空念一尊同。他年倘有加餐字,试问渔舟鹤笠翁。”

  宋代吴士晋参祭赵公岩后,留诗《清献书岩》以作纪念:“先生化鹤不归来,遗迹荒芜处处哀。故宅尚闻依水曲,书岩今喜傍山隈。三冬文史余邱垄,半世勋名没草莱。留得清风起后学,濲江还有告天台。”

  明代诗人樊阜路过常山,见三衢山宛若骤然出水的芙蓉,妩媚娇艳,禁不住吟诗赞曰:“析坎灵蛟髯怒撑,层峦迸裂魑魅惊,封姨迅扫阴霾净,三瓣芙蓉金翠明,山人睡起双瞳碧,镂刻琉璃不堪易。一帘香雾滴松林,柱杖微吟延月夕。”

  另外,唐代的罗隐、宋代的杨万里、陈亮、程宿,元代的萨都剌、张可久、张雨,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陈韶等人与三衢山也是情缘颇深,挥毫泼墨,写下了《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明发三衢》、《七娘子-三衢道中》、《红绣鞋-三衢山中》、《驻草萍驿中》等众多精美的诗词名句,至今传颂不衰。据《韶山毛氏族谱》卷首凡例记载:“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于是又多出了一段毛泽东祖籍在三衢的佳话。渊远流长的典故传说,为三衢山更添了迷人的魅力。

  三衢山是一座大自然的迷宫,艺术家的殿堂,是一个出产童话和诗歌的地方,到处蕴藏着丰富而精彩的传说故事。“宝蟾望天”石记录了一只正气浩然的蟾蜍勇斗恶蟒,为人间除恶祈福的传说;“千寿神龟”石据说是如来佛祖放生池里的神龟,专门下凡为人们消灾还愿的,十分灵验;最高峰“518.8米”,相传是一位将军远征沙场,五个儿子围着母亲深情呼唤“我要爸爸”,后来,母亲望夫成山,海拔正好518.8米;“仙人洞”中留传着太平军驻扎大古山,与清兵斗智斗勇的故事;“天坑”里相传藏有当年赵抃勤奋研读的治世天书;“雄狮腾云”石讲述了一个老石匠在仙人的帮助下,雕刻石狮惩罚当地贪官污吏的故事;“三衢圣母”石刻画了一位胸怀天下、无私无畏的母亲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钟灵毓秀 神奇三衢

  目前,三衢山一带的旅游景区统称为三衢石林景区,总面积25.87平方公里,由三衢山、大古山、小古山等三座石岩山峰组成,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的石林景观堪称“秀甲东南,江南一绝”,有“华东第一石林”之誉,石林与藤蔓相互交错,尽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变幻。

三衢石林景区景观类型多样,各种动物造型惟妙惟肖,又有“世界上最大的象形石动物园”的美称。其中,三衢山位于东部,景观以典雅精致见长,主要景点有赵公岩、三衢圣母、三爿芙蓉。中部的小古山,景观以奇、险、美为主要特色,主要景点有独树江南、翡翠石林、古堡石林、石林迷宫、雄狮腾云、三衢长廊、童子拜佛、金鸡报晓、猴子观海、麒麟护宝、紫藤峡谷等。西面的大古山,景观以曲折幽深,气势宏伟著称,主要景点有仙人洞、天坑、将军布阵、珍珠泉、怡情湖等。三衢山经过千万年日晒雨淋的剥蚀,到处是奇岩怪石,“玲珑绀碧、天矫槎牙,不可名状”。

  三衢山地域宽广,景点众多,移步换景,每一处景点都能带给你不同的感触和享受。离奇迷幻处,如石林迷宫,奇形怪状的岩石变化多端,或为凌厉的刀山,或为峻峭的险崖,山道曲折盘旋,稍不留神便令你不分东西南北了;多姿多彩处,如十二生肖石景园,各种珍禽异兽应有尽有、神形兼备、妙趣横生,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生肖;精致奇巧处,如三衢长廊,其狭窄处仅容一人侧身才能通过,穿行其间只见两侧山石嵯峨,傲然壁立,不见尽头;气势恢弘处,如天坑,层峦叠嶂,绵绵不绝,处处石柱林立,石笋峥嵘,四周岩壁环抱,中部岩石突降,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漏斗,天工造化令人啧啧称奇;清秀典雅处,如紫藤峡谷,千年古藤攀岩附壁、缠树穿石,一片郁郁葱葱,为嶙峋突兀的怪岩顽石增添了一份绿荫和秀气。

  三衢山造型奇特、惟妙惟肖的岩石景观,归根结底来源于它的地质构造特征。三衢山属于灰岩岩溶地貌,因生物礁和优美岩溶地貌的结合而珍贵,具有重大的科考价值。与云南石林的岩溶地貌不同,三衢山岩溶宏观特征主要是峰丛和岩溶凹地,微观特征是石芽和溶沟,形态上表现为各类象形动物、城堡、长廊、天生桥及这些单元组成的石林;三衢山又是奥陶纪晚期(距今4.35-4.45亿年)的一个巨大的古生物礁,早期为巨大的绒毛藻灰泥丘,晚期为珊瑚-层孔虫-藻礁,产出丰富的藻类及珊瑚等动物群化石,是研究华南古生代地史的重要地区。

  来到三衢山,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天才画家!大自然才是神奇的造物主!原浙江省委书记铁瑛同志,游览三衢山后,兴致勃发,挥毫写下了“三衢石林,江南一绝”的赞誉。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近年来,常山县借助招商引资等方式,广泛集聚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三衢山精心开展策划、包装和建设,全面挖掘、开发其内在的旅游价值和科考价值。不久的将来,三衢山——衢州的母亲山,定会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常山县城朝东北方向前行,翻山越岭,趟溪过桥,绕过芙蓉湖再进三十里,就来到了一个山明水秀、桃竹相映的人间仙境——“桃花源”。

  “桃花源”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位于新桥乡乌石坑村,地处常山县东北山区的边缘地带,与杭州市淳安县仅一山之隔。桃花源背靠常山第一高峰——白菊花尖,村中有两条小溪,一年四季流水潺潺,一条名曰桃花溪,一条名曰白云溪,它们犹如两条绸带,在村庄中交汇融合,穿梭而过,水流在石涧上跳跃流淌,清澈见底,合掌掬上一口,清凉甘甜,沁人心脾。这两条溪尤其是桃花溪中的石头颇有个性特点:乌漆漆、亮闪闪,与别的溪流石头大不相同。溯及其中缘由,却有一段离奇迷人的传说。

                          吕仙种桃

  传说在那次轰轰烈烈的“八仙过海”当中,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位仙人各显神通、大闹东海,被玉帝和王母好好教训了一番,倒也安分了一阵子,没有惹出什么是非事端,天宫也显得宁静平和了许多。

  谁知,神仙比凡人更耐不得寂寞。吕洞宾一向醉心于游山玩水、仗义人间,哪里受得了天天呆在斗室中论道修炼。不久,他便一个人悄悄溜出天宫,游历名山大川,赏尽人间美景,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却说吕洞宾这天正驾着祥云,俯瞰大地景观,猛见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如利剑一般直插云霄,气势恢宏,颇为壮观。吕洞宾大喜,赶紧翻下云头细细游览。向附近的村民一问,才知道这山名叫“白菊花尖”,是方圆几百里内数一数二的高山。

  白菊花尖上古木参天,花草遍地,鸟禽成群。山中一年四季水雾迷漫,佳气腾腾,整座山林处于一片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氛围中,恰似琼瑶仙境。数条山涧细泉汇聚成流,从陡峭的山岩石壁垂挂而下,形成一道飞雪银练般的“白菊花瀑布”。瀑布和泉水化为一条小溪,从白菊花尖山脚下的一个村庄中穿流而过,滋润和哺育着那儿祖祖辈辈勤劳耕作的人们。

  吕洞宾看了,心中好生羡慕,忙问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当地人告诉他叫“大源”,由于方言发音的关系,吕洞宾误听为是“桃源”,他四处转了一圈,却没发现一棵桃树,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深为遗憾。

  转眼间,到了王母娘娘寿辰之日,天庭一派喜庆气象。各路神仙纷纷前去道贺祝寿,吕洞宾等八仙也带上贺礼,参加寿庆喜宴。

  在蟠桃盛宴上,香气四溢、闻之欲醉的美酒任由大家畅饮,圆润光泽、美味可口的蟠桃任由大家品尝。众仙觥筹交错,开怀畅饮,这边斗酒耍剑,那边吟诗抚琴,各自都拿出看家本领,为喜宴助兴添彩,好是热闹。其中,八仙中的吕洞宾和何仙姑最为出彩,一招太极剑,一套荷花舞,刚柔相济,相映得彰,赢得了诸仙的阵阵喝采。舞到最为精彩处,吕洞宾不禁仰天长啸,豪情丛生。谁料,嘴中一颗刚吃剩下的蟠桃核,却随呼啸声脱口而出,不知去向,当时众仙喝酒喝得正高兴,谁都没有在意。

  再说,吕洞宾吐出的那颗蟠桃核,却是一颗乌桃核,掉落到了凡间,正好掉进了白菊花尖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原来,这一切都是吕洞宾有意而为之的,当时他看到蟠桃时,便想到了那个无桃的“桃源”,便故意乘兴舞剑,借助啸声发力吐核,在“桃源”种下了这颗蟠桃核。

  不久,乌桃核发芽育苗,繁衍出一片片茂密的乌桃林。从此,每年一到春季,大源村的溪流两岸,桃花映江水,隔溪对成双,一片粉红色的世界,桃花源和桃花溪因此而得名。渐渐地,乌桃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水果珍品,被美誉为“黑姑娘”、“黑桃皇后”。

                         众仙寻桃

  再说王母娘娘在寿辰过后第二天,掐指一算,不对,蟠桃核少了一颗,再仔细一查,原来是吕洞宾搞的鬼。然而却为时已晚。俗话说“天上一日,世上千年”,人间已经千年过去了,那颗乌桃核早已长成了漫山遍野的桃树林。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1: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盛怒之下,王母娘娘要将吕洞宾开除仙籍,贬入凡间轮回重生。在众仙的万般求情下,最后玉帝降旨:吕洞宾将蟠桃核遗落凡间,违反天规,理当严惩,姑念在为民造福,一片赤诚之心,特责罚其下凡回收乌桃核,将功赎罪。

  吕洞宾无奈之下,只好领旨下凡,何仙姑认为事发当时,自己与吕洞宾同曲共舞,理当同时受罚,执意要陪同吕洞宾一起下凡寻找桃核。

  来到桃花源,吕洞宾满心欢喜地在村子里转悠,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美丽的乌桃林。何仙姑迟迟不见吕洞宾动手寻找乌桃核,心中不由疑惑。吕洞宾这才详细告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说道:“乌桃核一旦被回收,这里的乌桃就会遭遇灭顶之灾,正如水流没有了源头,总会有干涸的一天。到那时所有的乌桃树都将慢慢枯萎和消亡,人间再也见不到乌桃了。我实在是于心不忍啊!”

  何仙姑听后,慈悲之心不禁由然而生,却又无计可施。于是整天陪着吕洞宾四处闲逛,游山玩水。一天清晨,她正坐在桃花溪边上洗梳时,不慎失手将梳子掉落在溪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石头砸出了一道深深的坑,梳子上的几丝头发落在坑里,慢慢长成一丛美丽的花草。后来当地人称之为 “梳头石”,也有人称之为“仙女石”。

  吕洞宾更是每天徜徉山水之间,乐的逍遥自在。虽然日日面对秀丽多姿的山壑群峰,“横看成岭侧成峰,正看如剑倒如钟”,吕洞宾总觉得左看右看还是看不够。于是,他干脆找好溪边的一块大石头,懒洋洋地斜躺在上面,欣赏着山清水秀的美景,享受着日落日升的宁静。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块平坦如席的“卧仙石”,另传吕洞宾当年为避王母耳目,化身为一个佛陀在此石上卧睡赏景,故又称“卧佛石”。

  却说吕洞宾下凡寻核后,王母娘娘并不放心,于是便悄悄地跟在后面,躲在山林中,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天,王母娘娘正端坐在山腰上跟踪监视,忽然发现吕洞宾与何仙姑两人正朝山上走来,急忙起身躲避,寻找藏匿之处,匆忙之中,竟然将莲花宝座撞上了石头,撞落下一片菱形的莲花瓣。莲花瓣离开王母的莲花座后,不久即化成一块菱形的巨石,人们称之为“娘娘石”或“老娘石”。由于王母娘娘掌管着生死祸福,象征着最高权威,因此,每逢孩子体质虚弱、生病患疾时,当地村民便会到老娘石前点上香烛,摆上祭品,跪地膜拜,祈求王母娘娘保佑孩子身体健康、吉祥如意。这就是当地的传统习俗“拜老娘”。

  吕洞宾发觉王母跟踪后,便朝何仙姑使眼色,装模作样地说道:“寻找乌桃核,得先找一件工具才行。”何仙姑笑道:“你那把不离身的宝剑不正是一件合适的工具吗?”吕洞宾大笑道:“真是昏了头了!却让我试试宝剑锋利如何。”说罢,他走到一块大磐石前,挥舞宝剑朝石头劈下,“切”的一声,大石头一分为二,裂成两半。这就是“试剑石”的来历。如今,在桃花溪两岸,只要你细心观察,便会发现有好多裂成两半的桃状大石头,当地人都说这是吕洞宾为了敷衍王母,挥剑劈石寻找乌桃核的见证。

  王母娘娘暗暗观察了好久,也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只好返回天庭去了。吕洞宾为了保护人间的乌桃种,将寻找到的乌桃核变成了一块石头,隐藏于桃花溪的巨石堆中,真真假假谁也发现不了。现在,矗立于桃花源村口的那块巨石,传说就是那颗天庭失落的乌桃核的化身,它已经成了桃花源的形象石。

                         双龙收桃

  到了回天庭复命的期限时,吕洞宾按照与何仙姑商量好的托辞,向玉帝谎称乌桃核落入凡间后,幻化成气,找不着了。玉帝无奈,料想一颗乌桃核也不致于惹出什么祸害来,便将吕洞宾关禁责罚了事。

  然而,尊贵的蟠桃圣果落入凡间,是天规所不能容许的。王母娘娘是天庭的女主人,自然要极力维护天规的尊严。思来想去,她终于想到了一条回收乌桃的好计策。原来,上次跟踪吕洞宾时,她在桃花源后山的石洞里,发现有两条巨龙正在修炼。于是她以赠送修炼丹,帮助巨龙早日得道成精为条件,指使这两条巨龙前来毁掉桃花源的乌桃林,从而达到回收乌桃核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1: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服用修炼丹后,两条巨龙终于修炼成精了。那天半夜里,桃花源雷声惊天动地,闪电横扫直射,暴雨滂沱,狂风肆虐,处于沉睡中的人们,在朦朦胧胧中,赶紧各自起床关闭门窗,防风避雨。

  后山腰住着一对王姓的老夫妇。那夜王家老太婆被暴雷惊醒后,怎么也睡不着,她推推身边的老头子,却只听得他酣声如雷,睡得正香呢,便自个儿起来,点亮油灯,透过窗孔向外观察动静。突然,伴随着一道闪电和一声雷鸣,她从窗孔里看到后山的悬崖峭壁上喷射出两个巨大的火球,正朝着桃花溪奔涌而下。刹那间,外面地动山摇,各种巨响交杂错乱、震耳欲聋,隐隐感觉到似乎有一股龙卷风挟裹着洪水和山石横冲直撞,咆哮着向溪流下游冲去。

  王家老太婆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几乎被吓昏了,迷迷糊糊地,她又感觉自己像在做恶梦,不一会儿,就倒在床上晕睡过去了。

  第二天早上,当她醒来,半信半疑地开门观望,外面的景像令她大吃一惊:溪流两岸面目全非,曾经桃花流水红相映的桃花溪变成了一条光秃秃的深坑,两岸的乌桃树以及各种花草树木被冲个净光,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即将成熟的乌桃被冲撞挤压得稀巴烂,红黑色的乌桃汁汇入溪流,把整条溪水染成漆黑一片,溪里的石头也被染得乌里透红,变得异常坚硬。当王家老太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乡亲们,大家都猜测说,那两颗火球就是两条巨龙的化身。

  后来,桃花溪又被人们称作乌石坑,王家老太婆居住的地方,由于正对着巨龙破壁而出的洞口处,被叫做龙门坎。如今,龙门坎的后山凹石壁上还高悬着一个巨大的石洞,一股清泉倾泻而下,化作一道落差约四十米高的龙门瀑布,成为桃花溪的主要源流之一。

  桃花源出龙的十多天后,外界传回一条音讯。那两条巨龙游出桃花溪后,经芙蓉溪,到了修书埂,见溪上横架一座石拱桥(汇南桥),挡住了去路。龙向来见桥撞桥,见船掀船,是不屑于从桥底下钻过的。正当它们准备横冲直撞,强行通过时,桥身隐藏的镇桥之宝——一只金蜈蚣,飞射而出,打伤了龙头。原来这座汇南桥大有来头,乃是一位得道高僧募捐所造,当年为护桥镇邪,留下了这只威力无比的金蜈蚣。两条巨龙慌忙之中,只得掉头折返,在芙蓉溪休息了一夜,次日天未亮就朝上游的淳安方向而去,在那儿冲倒了朱沙桥。后来,人们因此将汇南桥改名为回龙桥。当地至今有句俗语:“留了回龙桥,冲了朱沙桥”,形容一件事情伤及无辜的意思。

  据民间传言,龙修炼成精出山时,不能让人看见,否则对龙、对人都是不吉利的。那晚王家老太婆虽然没有看清楚龙的真身,但心里一直惴惴不安,没过多长时间,就卧床不起了。临终前,她和家人交待,死后一定要将她埋葬在龙精藏身的那个山洞上方,要比龙洞口高,防止龙前来报复。至今,王家老太婆的坟墓仍然稳稳地座落在山头,墓碑上的字依旧清晰可见。

  乌桃林被毁了,王母娘娘的计谋成功了。但幸运的是,吕洞宾种下的乌桃核并没有被冲毁回收,它依然留在了桃花源。渐渐地,桃花源又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乌桃遍野,清泉竞涌,草木流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5-14 17: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