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93|回复: 0

【转载】海派文学少不了沪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3 18: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u2 s$ P% B. ?# K  k1 n! ^
钱乃荣
4 M1 ~% w5 r8 ]! A
                                                刊于《时代报》2010年8月3日 ! ?0 W' b: i9 s6 Q+ O) l
7 }# c. U- F3 R2 D' |' {7 v% J
      蓝鲸的小说好在哪里?地域语言特色浓郁。老百姓一见到蓝鲸把上海城里实实在在的事,用老百姓生动活泼的口头活语表达出来,大家有亲切感。
( n/ b/ i" |# g4 n

# }1 G" ~9 K: M- B% e4 z      五四时代的语言学家刘半农说过:“大约语言在文艺上,永远带着些神秘作用。我们作文作诗,我们所摆脱不了,而且使能于运用到最高等最真挚的一步的,便是我们抱在我们母亲膝下时所学的语言;同时能使我们受最深切的感动,觉得比一切别种语言分外的亲密有味的,也就是这种我们的母亲说过的语言。这种语言,因为传布的区域很小,我们叫做方言。”
4 v+ ?3 l7 K& S) k0 T" \# ?
) V) {- `( H  L) F! }7 ]
" g* ~) U$ M/ n; J5 J
          蓝鲸的小说里,使用了许多上海地区群众的鲜活语汇,来描绘上海发生的故事,地域特色就渗透在字里行间,本土民俗味就很浓厚,上海和江南民众读来就倍感亲切。如在《菜场管理员》中,他用“贴身跟班”这样到位的四个字既形象又概括了“阿跷”其人,说话时“动了动瘪塌塌的嘴巴”,“晃了晃三角头”,“弹起两只凹进去的眼睛”。又用上海话描绘了“脑壳带面孔凹进去凸出来不规矩的老宋”,涨着“像洋红番茄一样的面孔”。用“勿是老宋肚皮里个蛔虫”来形象写出阿跷的拎勿清。这些生动到位地使用的上海话词语,形象地表现人物的生态和言语动作。只要看到蓝鲸的小说在故事高潮或精彩之处,如在《菜场管理员》最后老宋和保安对话大骂时,就会冒出许多上海话的词语和句子,可见在这时,最贴近百姓的真实且细腻的形象的,就是这个城市的独特的语言。胡适曾多次赞扬使用地域语言的文学作品。他说:“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7 J% s0 b4 K4 m% z" T& {7 u$ ?) A% D8 J: A, {% k
! x1 B, q4 y% P: w+ ~) j  `
            我注意到蓝鲸在娴熟地使用地域语言时的一个有意思的动作:在小说里有生命力的方言旁加注。如“吵相骂”注为沪语,意即吵架;“一塌刮子”注为沪语,意即总共、统统;“热络”诸位沪语,意即关系密切;“眯眯小”注为沪语,意即很小一点点。这种注法,既便于不同地域读者的阅读,又利于地域语言中的精华,突破地域界限得到广泛流传。 " n7 G8 S$ y4 j9 ~% I3 ?

) H; i! ]: b2 W5 w- j. n
- a$ {* P) Y, {1 G' f
          语言的多元是文化多元的基础。多元才能带来创新,才能带来更多的、更触及心底的愉悦。上海的海派文化本来是一种多元博采的文化,蓝鲸的小说受网民的喜爱,也说明了海派文学就是一种多元的大众文学、大众文化。老百姓的口语中承载着的是更原始更重要更丰富更有草根价值的文化。久违了,站在平民的立场,接近平民的生活,努力用平民的口语来创作的文学作品。上海开埠以后,就有人提倡“我手写我口”,这样写的文章,是没有经过脑子里翻译过滤过的文章,人情当然就达到直接自然流露,就能和群众的感情打成一篇,当然会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器重。# u; ^' _% o" g3 s  i  x7 ?* h: V) 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5-18 1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