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散客 发表于 2017-12-29 06:00:53

日耳曼語音史上的輪迴

本帖最后由 鹦鹉洲散客 于 2017-12-28 21:39 编辑

古日耳曼語發展與分化的歷史上至少有兩組同類型的輔音變化曾在不同時代重複發生,其巧合程度之高令人稱奇。第一組是大名鼎鼎的格立姆氏語音定律與高地德語輔音推移(又稱第一次/第二次日耳曼輔音推移),二者對日耳曼語輔音系統均有重大影響,其變化過程大致如下(以齒齦音為例,其餘各組塞音有類似變化):

1. dʱ-d (梵語dʱaː-,英語do);d-t (梵語dvaː-,英語two);t-θ (梵語triː-,英語three);「格立姆氏定律」
2. θ-d (英語think,德語denken);d-t (英語day,德語Tag);t-ts/s (英語two,德語zwei;英語eat,德語essen);「高地德語輔音推移」


第二組則是維爾納語音定律與部分西日耳曼語中發生的清擦音濁化。二者均使重讀音節前的擦音濁化(兩者發生時重音位置已有較大區別),例如:
梵語saptá (較古老的形式);英語seven (僅體現維爾納語音定律的影響); 荷蘭語zeven (體現維爾納語音定律及中古荷蘭語詞首清擦音濁化的影響)

以上兩組輔音變化中,前後兩個音變發生的時間都相隔千年以上,尤其是第一組的大規模鏈式推移更是相當罕見的複雜音變,而牠們在日耳曼語音史上以“輪迴”般地反復發生,或許可以說是日耳曼基因在作祟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耳曼語音史上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