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 发表于 2009-3-6 20:17:14

[转帖]浙江省的汉语方言(曹志耘)

本帖最后由 在山 于 2009-3-6 20:28 编辑


浙江省的汉语方言

曹志耘


提要 本文第一节介绍浙江省概况。第二节介绍浙江省汉语方言的分布使用情况,这些方言包括吴语、徽语、闽语、官话,以及多种方言岛。第三节讨论杭州话与“浙江官话”的形成,以及浙江省境内的吴语与徽语、闽语的关系。


壹 浙江省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境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最大的河流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已发现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浙江春秋时分属吴、越两国。秦设会稽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唐朝时先后属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元代时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浙江现设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城市,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9个地级市,36个县、22个县级市、32个市属城区,837个镇、562个乡、212个街道。省会杭州。

2003年底,全省人口为4536万人。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17万多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都很少。(本节内容参考了中国浙江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浙江概览栏目的资料)


贰 浙江省的方言

浙江省的主要少数民族畲族也使用汉语方言——畲话,因此,浙江全省通用汉语方言。除了畲话和其他一些方言岛以外,浙江省的汉语方言包括吴语、徽语、闽语、官话几种。下面简单介绍这些方言和方言岛的分布情况。

一 吴语

吴语的分布范围涉及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6个省市,包括6个片:太湖片、宣州片、台州片、金衢片、上丽片、瓯江片,其中有些片里面还包括若干小片。在上述6个省市中,吴语分布面积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就是浙江省。浙江省使用吴语的人口约有4181万人。就浙江省来说,该省最主要的汉语方言也是吴语。吴语的6个片在浙江省都有分布。其中太湖片还分布在江苏省、上海市,参看《中国语言地图集》B3-9图。宣州片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还分布在江苏省,参看B3-10图和B3-9图。上丽片还分布在江西省、福建省,参看B3-7图和B3-3图。

1.太湖片
(1)苏嘉湖小片
人口约675万。
嘉兴市:市辖区(秀城区、秀洲区),平湖市,海宁市,桐乡市,嘉善市,海盐县。
湖州市:市辖区(吴兴区、南浔区),长兴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德清县,安吉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
杭州市:市辖区(余杭区旧余杭市、拱墅区乡下部分、江干区乡下部分、西湖区部分乡下)。
(2)杭州小片
人口约130万。
杭州市:市辖区(拱墅区城区部分、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城区部分、西湖区城区部分和龙井、灵隐等7个村、滨江区部分)。
(3)临绍小片
人口约850万。
杭州市:市辖区(萧山区旧萧山市、滨江区部分),临安市(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富阳市,桐庐县,建德市(下包、乾潭、钦堂、安仁等乡镇)。
绍兴市:市辖区(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
宁波市:慈溪市(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余姚市。
金华市:义乌市(大陈镇北部的红峰、燕窝二村),磐安县(胡宅乡)。
(4)甬江小片
人口约485万。
宁波市:市辖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慈溪市(观城镇及其以东地区),奉化市,宁海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象山县。
舟山市:市辖区(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2.宣州片
太高小片
人口约4万。
杭州市:临安市(旧昌化县昌北区除新桥乡的桥头、坦里、西舍坞、芦塘、榧川、尖山一带以外)。

3.台州片
人口约600万。
宁波市:宁海县(岔路以南地区不包括岔路)。
台州市:市辖区(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临海市,温岭市,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玉环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
金华市:磐安县(方前镇、高二乡)。
温州市:乐清市(清江以北)。

4.金衢片
人口约595万。
杭州市:建德市(姚村乡、檀村镇及航头镇的梅岭、珏塘、石木岭、宙坞源等村),淳安县(南部与衢州市辖区交界的少数村,如安阳乡乌龙、黄家源、红山岙、[ 山畏 ]岭村,大墅镇田门宅村)。
金华市:市辖区(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永康市,义乌市(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东阳市,浦江县,武义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磐安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
衢州市:市辖区(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
丽水市:缙云县。

5.上丽片
人口约322万。
(1)上山小片
人口约115万。
杭州市:淳安县(西部与开化、常山交界的少数村,如安阳乡泉水村,大墅镇田门宅、洞坞村,枫树岭乡木花坑、枫香埂、大源村)。
衢州市: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
(2)丽水小片
人口约207万。
金华市:武义县(旧宣平县地区,包括柳城、桃溪、坦洪、大溪口、三港、新塘、西联、竹客、明山、云华、泽村、登云、大源、俞源、宣武等15个乡镇)。
丽水市:市辖区(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云和县,遂昌县,松阳县,庆元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景宁畲族自治县。
温州市:文成县(旧南田区),泰顺县(包括县城在内的罗阳、司前、竹里、黄桥、碑排等乡镇)。

6.瓯江片
人口约520万。
台州市:玉环县(部分地区)。
丽水市:青田县(东部旧温溪区及黄垟、万山等乡)。
温州市:市辖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乐清市(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永嘉县,文成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平阳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泰顺县(东北部莒江、新浦、包垟、连云、翁山、百丈、峰门、筱村部分、洪口部分和横坑部分等乡镇,俗称“莒江话”),洞头县(黄岙、大门、浪潭、鹿西、霓南、三盘、元觉等乡镇),苍南县(龙港、湖前、灵江、渎浦部分、沪山部分、沿江、龙江大部、宜山、铁龙、平等、江山、凤江、天井部分等乡镇)。

二 徽语

浙江省境内的徽语分布在西部跟安徽省相邻的一些地区,使用人口约有90万人,绝大多数属于严州片。徽语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还分布在江西省,参看《中国语言地图集》B3-10图和B3-7图。

1.绩歙片
杭州市:临安市(顺溪镇的新燕以西至昱岭关之间,马啸乡的浙基田、浪广、银龙坞一带,新桥乡的桥头、坦里、西舍坞、芦塘、榧川、尖山一带),淳安县(北部严家乡同乐庄村及其以北的十几个村,屏门乡大源里村)。

2.休黟片
杭州市:淳安县(西北角与休宁交界的樟村乡高笋塘、下家坞村)。
衢州市:开化县(齐溪镇除齐溪田、大龙、官台、岭里等村以外)。

3.严州片
杭州市:建德市(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淳安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
衢州市:开化县(马金镇、何田乡、霞山乡、塘坞乡及齐溪镇的齐溪田、大龙、官台、岭里等村)。

4.祁婺片
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

三 闽语

浙江省境内的闽语分布在南部跟福建省相邻的一些地区,使用人口约有160万人。闽语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台湾省、海南省,还分布在广东省,参看《中国语言地图集》B3-3图、B3-4图、B3-5图、和B3-1图。

1.闽东片
人口约50万。
丽水市:庆元县(江根乡,俗称“蛮话”)。
温州市:泰顺县(部分地区,俗称“蛮讲”),苍南县(钱库、夏口、陈东、芦浦、仙居、项桥大部、新安部分、括山部分、望里部分、新城、[ 舟巴 ]艚、炎亭、石坪部分、大渔部分、金乡郊外、老城、湖里三个办事处、海城、龙江部分、白沙等乡镇,俗称“蛮话”)。

2.闽南片
人口约110万。
台州市:玉环县(部分地区)。
温州市:瑞安市(西南部平阳坑镇),文成县(东南部双桂、周山、公阳等乡镇),平阳县(中南部的龙尾、腾蛟、梅源、梅溪、水头、闹村、朝阳、麻步、青街等乡镇),泰顺县(东南角彭溪、峰文、月湖和西南部垟溪等乡镇,仕阳镇个别村),洞头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苍南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

四 官话

浙江省境内的官话分布在西北部跟安徽省交界的一些地区,使用人口约有55万人,其中以河南移民官话为最多,湖北移民官话次之,江淮官话洪巢片最少。这些官话跟安徽省南部地区的官话连成片,参看《中国语言地图集》B3-10图。

1.河南移民官话
湖州市:长兴县(旧泗安区包括泗安、仙山、二界岭、管埭、长潮、天平桥、林城等乡,旧和平区包括吴山、和平、便民桥等乡,旧虹溪区包括包桥、里塘、港口、虹星桥、长桥等乡),安吉县(梅溪、晓墅和安城三镇的部分农村不包括镇上,高禹、南北湖、荆湾等乡)。

2.湖北移民官话
湖州市:安吉县(旧孝丰县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包括磻溪永和、缫舍、杭垓等乡镇)。

3.江淮官话洪巢片
湖州市:安吉县(鄣吴、良朋、西亩等乡镇其中也可能有个别点属于赣语怀岳片,未详)。
杭州市:临安市(旧於潜县北部的横路、千洪、西天目等乡镇其中也可能有个别点属于赣语怀岳片,未详)。

五 方言岛

浙江省境内的方言岛包括:官话、闽语、客家话、赣语、吴语、徽语、畲话、九姓渔民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山区。浙江省方言岛的人口约有50万人,其中使用畲话方言岛的约17万,使用徽语方言岛的约十多万。

官话方言岛主要有象山县爵溪所里话、开化县华埠土官话、江山市廿八都正字以及分布在钱塘江-兰江-衢江以西地区的河南、湖北官话和江淮官话。

闽语方言岛分布在慈溪、象山、温岭、玉环、武义、龙游、开化、常山、遂昌、温州市辖区、瑞安、文成、淳安、建德等地以及舟山市的一些岛屿上。闽语方言岛的移民主要来自闽南地区,不过很多是先移到浙南温州地区然后再转移到其他地区的。

客家话方言岛分布在金华市辖区、衢州市辖区、龙游、江山、遂昌、松阳、云和、龙泉、泰顺、玉环等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省西部长汀、连城、上杭等县。

赣语方言岛分布在衢州市辖区、常山、淳安、建德等地,移民主要来自江西省南丰等县。

吴语和徽语的方言岛是指分布在非本区或本片里的吴语和徽语,例如苍南县金乡的太湖片方言岛、蒲城的瓯江片方言岛以及许多由新安江水库(千岛湖)库区移民所形成的徽语严州片方言岛。

畲话是畲族使用的一种的汉语方言,与客家话、闽语等南方方言有些接近。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逢塞音塞擦音部分字读送气清音,部分字读不送气清音;非组部分字读[ p ]组声母;溪母部分字读[ h ]或[ f ]声母;部分地点有[ m n ŋ ]和[ p t ʔ ]韵尾;声调6个,清去归阴平,全浊上主要归去声,少数归阴平;有小称变调。畲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二省,在浙江省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景宁、丽水市辖区、云和、遂昌、泰顺、文成、苍南、龙游等地,在西部建德、淳安、桐庐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浙江省的畲族主要是明清两代从闽东连江、罗源等地逐渐辗转迁来的。

九姓渔民方言分布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七里泷)沿岸,在新安江、衢江的上游和富春江的下游也有少量九姓渔民居住。九姓渔民是一种水上居民,直到20世纪中叶才上岸定居,现不足千人,“九姓”是指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九个姓。九姓渔民的方言与建德市梅城一带的方言有同有异,例如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平、上、入声不送气,去声送气;泥母洪音多数字读[ l ]声母,与来母字不分;分尖团;疑、影母字逢今开口呼韵母读[ ŋ ]声母;古阳声韵咸山摄全部、宕江摄部分、梗摄开二字在白读中没有鼻音尾,今读开尾韵;古入声韵咸山宕江摄的部分字在白读中没有塞音尾,今读开尾韵,其余韵摄的字收[ ʔ ]尾;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阴阳。各地九姓渔民方言之间也存在不少差异。


叁 浙江省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 杭州话和“浙江官话”的形成

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官话色彩,在整个吴语当中独具一格,有人甚至把它看成是官话方言岛。本图把它处理为太湖片里一个专门的小片——杭州小片。

杭州话的特殊面貌肇始于南宋。随着宋室南迁,大量北人移居杭州。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自建炎初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的三十年间,移居临安(今杭州)的外来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土著,外来人口中以汴京(今开封)为最多。据《咸淳临安志》,从乾道到咸淳的一百余年间(1165-1274年),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人口数量增加了三倍多。可以推测,南宋时期临安城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它变成一种带有众多官话色彩的方言。

不过,最近半个世纪以来,杭州话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杭州话变化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向普通话靠拢,二是向周边吴语靠拢。向周边吴语靠拢是杭州城区扩大、外来人口增多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变化使得杭州话与周边吴语越来越接近。(徐越2005b)

历代北人入浙尤其是宋室南迁,对浙江其他地区尤其是沿钱塘江及其上游地区的方言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今天,在这些地区存在着一种文读系统,各地的文读系统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当地人把这种文读系统称为“浙江官话”,实际上具有地区共同语的性质。从语言特征上可以看出,所谓的“浙江官话”应该是南宋以来在北方汉语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杭州话为基础方言而形成的。

例如金华方言的一些主要的文白异读规律:

1.古全浊声母上声字,白读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不送气,文读浊声母。

2.日母字,白读[ ɲ ]声母,文读[ ʑ ]声母。

3.见晓组开口二等字,白读[ k ]组声母,文读[ ʨ ]组声母。(韵母也有相应的文白异读)

4.果摄字,白读[ uɤ ]韵,文读[ o ]韵。

5.蟹开四字,白读[ ie ]韵,文读[ i ]韵。

6.“儿尔耳二”等字,白读[ ŋ ],文读[ əl ]。

7.咸山摄阳声韵字,白读开尾韵,文读鼻化韵。

8.咸山摄入声韵字,白读开尾韵,文读喉塞尾韵。

9.梗开二阳声韵字,白读[ ɑŋ ]韵,文读[ əŋ ]韵。

10.古全浊声母上声字,白读阴上调,文读阳去调。(次浊上白读阴上,无文读)

11.咸山摄入声字,白读按声母清浊分归阴去、阳去调,文读阴入、阳入调。

上述规律中的文读音显然倾向于北方汉语。例如古浊上字的声调归属,次浊上归阴上(或上声)、全浊上归阳去(或去声)是北方汉语的通则,在北部吴语里也比较多见,杭州方言就是如此。原属严州府今属杭州市的建德、寿昌方言,白读次浊上和全浊上不分(建德都读上声,寿昌都读阳上),文读次浊上归阴上,全浊上归阳去。金华方言的文读系统也采用了跟杭州方言以及建德、寿昌方言文读完全相同的归并方式:次浊上归阴上(白读和文读同),全浊上归阳去(限于文读)。

在浙江省,文读现象最突出的是金华、兰溪、浦江、龙游、衢州方言,其次为汤溪、义乌、东阳、磐安、开化、常山、江山、遂昌等地方言。它们基本上位于从杭州溯钱塘江而上所经过的地区。

二 吴语与徽语的关系

浙江省西部原严州府的淳安、遂安、建德、寿昌四县,今杭州市的淳安县(遂安并入淳安)、建德市(寿昌并入建德)的汉语方言主要属徽语严州片。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孙权遣贺齐击山越,平黟、歙,在今浙西、皖南山区(相当于新安江流域)置新都郡,治始新县(今淳安县),从此汉人大规模进入今徽语地区。该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最重要的通道是新安江水路。新安江往北直达杭州,往南连接金华、衢州,因此,进入该地区的汉人主要来自吴语区,或途径吴语区。由此可以推测,徽语应该是在早期吴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今天的徽语具有很多与吴语不同的特征,例如古全浊声母已经完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声母,淳安、遂安、寿昌读送气清音,建德逢去声读送气清音,逢平、上、入声读不送气清音。又如第一人称单数形式:

淳安:①我[ vu55 ],②我农多[ vu55 1ɔm445 ]
遂安:①尬=多[ kɑ52 ],②尬=农[ kɑ52-55 1ən0 ]
建德:①党=多[ tɑŋ213 ],②卬[ ɑŋ213 ]
寿昌:①咱=多[ tsɑ52 ],②咱=农[ tsɑ52 nɔm52-33 ],③我[ ɑ534 ],④我农[ ɑ534-33 nɔm52-112 ]

吴语的第一人称一般都以“我”为基本形式。在徽语严州片方言里,却存在多种来历不明的形式,当然这也反映出徽语内部复杂的一面。

严州片方言内部差异非常大。大体上说,淳安话和遂安话比较接近,建德话和寿昌话比较接近,尤其是二者的文读系统十分相似。建德话—寿昌话之间的能懂度比起淳安话—遂安话之间的能懂度来要高一些。淳安、遂安方言跟建德、寿昌方言之间的差别比较大,相互间通话很困难。

就严州片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关系来说,淳安话和遂安话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既跟吴语差别很大,又跟皖南的徽州方言很不一样。淳安、遂安人都宣称他们听不懂相邻的安徽省歙县、休宁县的方言,甚至在淳安县严家乡这一个乡里头,说淳安话的人也听不懂同乡其他村子的人说的歙县话。而外地人即使是周围的吴语区和徽语区的人也极难听懂淳安、遂安人所说的土话。但建德话和寿昌话跟吴语比较接近,尤其是它们的文读系统可以说完全是吴语型的。建德、寿昌人跟说吴语的人交际时,如果使用白读系统,通话是相当困难的,例如寿昌镇的人就宣称他们听不懂相距二三十里的本县檀村镇的人所说的吴语兰溪话;但如果使用文读系统,通话基本上没有问题。

从总体上看,今天的严州片方言在吴语和徽语里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过在某些方面(例如文读系统、词汇等)跟吴语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建德、寿昌方言与北部吴语之间,这种关系显得更为密切。

三 吴语与闽语的关系

从历史上来说,吴语和闽语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分布在浙江省西南部(以及赣东、闽西北)的吴语上丽片方言,由于偏居浙赣闽交界山区,北部有金衢片阻挡来自北方汉语的冲刷,因而保留了大量古老的方言特征。这些特征同样见于闽语。例如,非组字读[ p ]组声母,知组字读[ t ]组声母,心邪生书禅母的一些字今读塞擦音声母,匣母的一些字今读如群母,云以母的一些字今读擦音、塞擦音等声母:













遂昌
pei3
bɔʔ8
maŋ6
tɑ1
tiɔʔ7
də̃2
ʨʰyɤ3
ʥiɯ6
guə̃6
xəŋ3
ʑiɔŋ4
常山
pue3
biaʔ8
mã6
tɑ1
tiʌʔ7
dʌ̃2
tsʰuə3
ʥiɯ6
gõ6
xoŋ3
zõ4


这表明在较早时期,南部地区的吴语与闽语具有共同的特征。

上丽片等南部吴语方言里的这种现象似乎也可以看作是看作是受闽语影响的结果。的确,南部吴语里参差不齐的存古现象(越靠近闽语越丰富)似乎是闽语浪潮由南往北冲刷所留下的痕迹。但是,以下理由表明这种推测很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南部吴语读存古声母的字都是口语常用字,这类字的读音恰恰是一个方言里最稳固的。第二,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各方面来看,闽语对南部吴语不具备进行强力冲刷的力量。第三,存古声母是一种旧形式,以一种旧形式来冲刷其他方言,需要异常巨大的力量,这更不是闽语所具有的。第四,在南部吴语中,不少方言的非组字、知组字已经在存古声母的基础上发生了多种符合自身语音演变规律的变化,如非母读[ ʔb ]、[ m ]声母,知母读[ ʔd ]、[ n ]、[ l ]声母,並母、定母读清音声母,这表明南部吴语的存古声母已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不是一种新近才出现的形式。

上丽片分布在浙西南及其相邻的赣、闽边界的丘陵山区,就浙江省西南部来说,基本上正好是除了金衢盆地以外的山区,经济、文化、交通比较落后。因此,可以说上丽片方言是吴语中的“山里话”。在整个吴语区域内,上丽片是存古现象最丰富最完好的方言,或者说是吴语中面目最“老”的方言。如果从与闽语的共时关系来说,上丽片可以看作是吴闽过渡区。关于南部吴语和闽语关系的具体情况,可以参看丁邦新(1998)、罗杰瑞(1990)、张光宇(1993)、潘悟云(1995)、秋谷裕幸(1999a,1999b,2000,2002)、张双庆、郭必之(2005)等。

如“贰”之“三”节所述,在浙江省的东南部,分布着闽语闽南片和闽东片方言。其中闽南片方言分布在台州市玉环县的部分地区,温州市瑞安、文成、平阳、泰顺、洞头、苍南等县市的部分地区。闽东片方言(俗称“蛮话”或“蛮讲”)分布在丽水市庆元县的部分地区,温州市泰顺、苍南县的部分地区。上述地区的闽语是由历代的福建移民形成的,其中闽南片方言形成于明清时代。由于长期与吴语接触,浙江的闽语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例如苍南县城灵溪镇的闽南话,鼻音韵尾[ m ]合并到[ n ],年轻人则[ n ]尾合并到[ ŋ ]尾,只剩下一个[ ŋ ]尾;塞音韵尾[ p t k ]消失,没有喉塞尾[ ʔ ];入声消失,读长调,清入归阴上,浊入归阳平;这些变化显然跟受到当地吴语瓯江片方言的影响有关。(温端政1991)又如泰顺县三魁镇的闽东话(蛮讲),下列词语都与当地吴语相同而与闽语不同:坟坟墓|柴面盂脸盆|麦粉面粉|事干事情|物事东西|洗身体洗澡|兜盛(饭)|着穿|尻臀屁股|着棋下棋|着力累|乐要。(秋谷裕幸2005)

南部吴语一些方言的古全浊声母已经出现清化现象。从变化的速度来看,位于南部边缘地带的庆元、龙泉、浦城、泰顺等地是最快的,云和、景宁、上饶、金华、兰溪、磐安、广丰、江山、松阳等地也已部分地完成了清化,更多的地点则是出现了全浊声母音值“由浊渐清”的变化。南部吴语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的方言,多数地点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声调平仄都读不送气清音。这一特点与其南部的闽语多读不送气清音似乎具有某种联系,与其北部的徽语、西部的赣语多读送气清音则大异其趣──例如徽语寿昌、遂安、淳安等地方言,赣语横峰、铅山、弋阳、贵溪、万年、景德镇等地方言,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清音。


参考文献
鲍士杰1988浙江西北部吴语与官话的边界,《方言》第1期。
曹志耘1996《严州方言研究》,日本好文出版。
曹志耘1999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的语音特点,《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曹志耘2002《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商务印书馆。
曹志耘、黄晓东2006吴徽语区内的方言岛,《语言的多视角考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斋、赵日新2000《吴语处衢方言研究》,日本好文出版。
曹志耘、秋谷裕幸主编2006《吴语婺州方言研究》,待出版。
丁邦新1998《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黄晓东2004浙江安吉县官话方言岛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罗杰瑞1990江山方言中类似闽语的成分,《方言》第4期。
帕维尔2005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潘悟云1995温、处方言和闽语,载《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秋谷裕幸1999a也谈吴语处衢方言中的闽语成分,《语言研究》第1期。
秋谷裕幸1999b吴语处衢方言、闽语和日本吴音的通摄三等韵,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8-2。
秋谷裕幸2000吴语处衢方言中的闽语词──兼论处衢方言在闽语词汇史研究中的作用,《语言研究》第3期。
秋谷裕幸2001《吴语江山广丰方言研究》,日本爱媛大学法文学部综合政策学科。
秋谷裕幸2002闽语和其他南方方言的齐韵开口字,载丁邦新、张双庆编《闽语研究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中文大学出版社。
秋谷裕幸2003《吴语处衢方言(西北片)古音构拟》,日本好文出版。
秋谷裕幸2005《浙南的闽东区方言》,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秋谷裕幸、曹志耘、黄晓东、刘祥柏、蔡嵘2005《浙南七县市吴方言音系》(讨论稿),日本学术振兴会平成14-16年度基盘研究(B)“吴语婺州方言群·瓯江方言群の调查研究”研究报告。
秋谷裕幸、赵日新、太田斋、王正刚2002《吴语兰溪东阳方言调查报告》,日本学术振兴会平成13-15年度基盘研究(B)“历史文献デ-タと野外调查デ-タの综合を目指した汉语方言史研究”研究报告。
王文胜2004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温端政1991《苍南方言志》,语文出版社。
徐越2005a 杭嘉湖方言语音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徐越2005b 宋室南迁和杭州话的形成,《江西社会科学》第2期。
颜逸明2000《浙南瓯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光宇1993吴闽方言关系试论,《中国语文》第3期。
张双庆、郭必之2005从石陂话“水类字”看南部吴语对闽北方言的影响,《方言》第3期。
赵则玲2004《浙江畲话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
中国浙江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浙江概览栏目,http://www.zhejiang.gov.cn/gb/node2/node50/node51/index.html

在山 发表于 2009-3-6 20:22:07

本帖最后由 在山 于 2009-3-6 20:27 编辑

来自曹志耘的走过田野网。网上的格式与登在《方言》上的略有差别,比如序号,这里没有改动,只是按照原文将显示为乱码的国际音标改了一下,有的音标是打不出来的,比如那个舌面鼻音,只好用 ɲ 代替。貌似这里国际音标仍然显示不正常,木有办法。
http://www.chinadialect.com/info_view.asp?id=232

Salomé 发表于 2009-3-7 05:23:44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孙权遣贺齐击山越,平黟、歙,在今浙西、皖南山区(相当于新安江流域)置新都郡,治始新县(今淳安县),从此汉人大规模进入今徽语地区。该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最重要的通道是新安江水路。新安江往北直达杭州,往南连接金华、衢州,因此,进入该地区的汉人主要来自吴语区,或途径吴语区。由此可以推测,徽语应该是在早期吴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跟我的观点一样。

发表于 2018-10-10 11:07:11

no credit loans <a href="https://creditloansguaranteedapproval.com">bad credit loans guaranteed approval</a> credit loans guaranteed approval credit loans guaranteed approval

发表于 2018-10-12 14:09:45

credit loans guaranteed approval <a href="https://creditloansguaranteedapproval.com">credit loans guaranteed approval</a> personal loans for fair credit poor credit loans guaranteed approval

发表于 2018-10-14 03:36:12

payday loans work <a href="https://creditloansguaranteedapproval.com/">poor credit loans</a> lendingtree how to get cash fast

发表于 2018-10-16 13:31:33

pay day game <a href="https://creditloansguaranteedapproval.com/">poor credit loans</a> poor credit loans credit loans guaranteed approval

发表于 2018-10-18 00:00:07

credit loans <a href="https://creditloansguaranteedapproval.com/">credit loans guaranteed approval</a> bad credit loans direct lenders credit loan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浙江省的汉语方言(曹志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