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11|回复: 0

“上海闲话”讲勿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9 1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闲话”讲勿来?/ k0 G7 j+ t5 N& ?
新民周刊* G1 [7 e( e  R$ M/ g- [1 d) J

- B4 T8 ?, c9 p' R6 W7 u  B" L
2 `# B0 a  V$ Q9 P. m+ ?" X) x9 e    还有多少人能说纯正的“上海闲话”?还有多少场合可以肆无忌惮地说“上海闲话”?还有多少人能听懂上海老话和俚语?上海方言正在流失,是到了保护它的时候了。+ F  `; [! l% P

- V; i- F" s7 D5 t  上海,这个曾经的移民城市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移民浪潮,而上海本地方言在这个过程中日渐式微。还有多少人能说纯正的“上海闲话”?还有多少场合可以肆无忌惮地说“上海闲话”?还有多少人能听懂上海老话和俚语?“上海闲话”是否会慢慢消亡?这些问题困扰着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热爱上海的“上海人”。 & g2 h- P' V' \* V
  方言,作为一种特别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它存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民间,早已有不少语言工作者和沪语爱好者喊出了“保护方言”的口号,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吁之后,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面响应。最近,有消息称上海市教委计划在年内启动“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该课题已被列入《2005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
, G- a) j! k7 o/ I0 L% g
7 t3 e& Z6 g# G! {- \" U! s- `: P从娃娃抓起
5 T' h$ V  c2 J& ?! g. I    3岁的家成,父母都是大学中文系的教师,或许是文化工作者特殊的敏感使然,家成的妈妈孙女士要求家成从小只学上海话,不说普通话。为了塑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她还让家人在家必须说上海话,让小孩能学一口纯正的母语。
) W. {# r- H5 z4 q. U6 e  现在一般小孩子的父母,在婴儿牙牙学语时,往往以普通话教之,认为这样有利于小孩上幼儿园读书,过渡起来比较方便。可孙女士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学普通话,以后有的是机会,但上海话是母语,我必须在他刚学语言时就教他,否则有可能这辈子都学不好了。你看看,现在有几个小小囡会说上海话,我指连贯的不夹杂普通话地说。好多小孩说着说着,就要夹几个普通话的词,原因是这些词的上海话不会说。”作为上海本地人的孙女士解释说,“很多孩子上了学以后,即使回家也不说上海话了。我是个怀旧的人,悲观的人,我希望上海话不要在我们的下一代中消亡掉,口口相传,做母亲的,应该有责任教孩子母语。” 7 v3 I  U" |1 Q& x1 S
  其实有这种担心的年轻父母大有人在,只是很少有人会像孙女士那样下决心去做而已。 . i3 z1 N6 X$ F) V0 M
  在网上积极提倡沪语写作的“毛豆子”说:“我们从小受的教育认为方言是庸俗的,市井的,课余的,后进的,幼儿园的时候说‘我要撤泗’,老师会厉声阻止,‘介难听的闲话,我们要用小便。’可是后来我看《唐祝文周四杰传》,里面就有‘撤泗’啊。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总是用力地用标准的语言抒发着标准的情感,如果在正式场合说上海话,那简直就变成‘阿富根’了。我们在一紧一松,一严一闲中平行地过两种生活:普通话的,官方的,冠冕堂皇的,上进的;方言的,民间的,鸡毛蒜皮的,闲散的。我们在两种交叉的语境中自由地穿梭,好像两个自我,而那两个自我互相之间不说话,形同陌路。”为了不让这种现象在下一代身上重现,因此孙女士决定学上海话也要“从娃娃抓起”。 " m2 _2 p+ z( N2 T/ Q
  据国家语委最新调查的结果,全国以方言为第一语言的人占了汉族人口的绝大部分。母语对任何人都至关重要,它是最能随心所欲使用的语言,同时还承载着本土文化。所以,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人往往对母语感情深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那些上海话写作和上海话Rap的倡导者,有很多是远赴国外的上海人。他们对上海话的执著,其实更是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认同和回归。就像在上海的苏北人碰到一起,总要说几句苏北话;而当年上山下乡的上海知青,听到乡音就像找到了亲人。其实,他们都不仅仅是对语言的认同,更是对文化之根的追溯。, B# V/ {3 p0 |9 w0 A

' A6 E' w0 o& Q# R( b$ Q) S一百二十分之一 ( X( @0 I2 n7 ?8 x5 U7 F1 T
    钱乃荣教授是上海大学中文系研究吴方言的语言学专家,长期以来,从事上海方言方面的教学工作,比如他面对全校学生开了一门《沪方言与沪民俗文化》的选修课,有十几个系的学生来听。前来听课的不仅有上海本地学生,也有外地籍的学生。 2 A( G0 I$ j+ z* {
  在讲课的过程中,他发现上海话不断变化发展,年轻一代说上海话不仅语音发生了变化,而且一些上海词汇和老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有一次,钱教授询问“老虎天窗”的出典,全课堂120名学生居然只有1个人知道来自英语“roof”。还有一次,他问起俚语“一脚踢到十六铺”是何含义,这次索性没人知道了。要知道,这些词在七八十年代的上海还被广泛应用,似乎一晃眼,就成为行将就木的语言了。
9 h% j1 ~$ G6 N" S. a4 v  同样,钱教授告诉记者,经过他长期调查,发现现今一代青少年是流失上海话有特色的单音动词最为严重的一代,上海话中大概有58个有特色的单音动词目前青年人已经不用了。比如动词“pan”,老上海人表达水转圈子“洄溢”的意思,如说“发大水,阴沟里水pan出来了”,普通话没有完全对应的词。现今大多年轻人不会说这个词了,只好用“pu(牛奶煮沸才说?出来)”或普通话“满”代之,却都不能确切表现原词的意思。曾有诗人宣称,用方言做诗才能真正表达自己,并找到其中的节奏韵律。一些年轻人在方言表达上已经有了困难,就觉得方言词汇不如普通话词汇多,其实并非如此。 + r) I" U1 C& C, g! p( ?% s# b1 Y
  困惑着钱教授的还不仅是“一百二十分之一”的尴尬,更严重的是老教授找不到可以传授衣钵的弟子。作为上海方言的研究专家,他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懂上海话、肯钻研、愿意献身学术的本地学生。但是研究生悉心培养了很长时间,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继承者。% `) U3 i, g7 y

# N; x" b+ \" g. `$ L6 _“王小毛”找不到接班人
- c. G6 n6 B1 m5 X: m. t9 t$ a4 e    当然,不仅钱乃荣教授为了沪语人才的匮乏而叹息,一些沪语文艺团体,也在为招生担忧。比如沪剧团和滑稽剧团。
/ @# [. L4 ?) x% `  上海沪剧院副院长、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发现越来越多的上海年轻人不会说上海话了,以致他们在招生时很难找到上海话口音“纯正”的少年学员。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滑稽剧团中,他们比沪剧团更难找到新人,因为不仅要能说上海话,而且要“发噱”,何其难也。大部分“土生土长”的上海年轻人对沪语的发音普遍把握不准,而且很多词不会说,他们的“上海话”越来越接近“上海腔”的普通话。 8 }) d: G# h7 z3 a
  方言不被重视,方言剧种自然也走下坡路,这些曾经辉煌的曲艺就这样慢慢“变老”。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方言没有了,那些依附于方言而存在的地方曲艺怎么可能生存呢?即使保护了昆曲、评弹,如果其赖以生存的苏州方言不存在了,没人能听懂,那这些文艺样式保护了又有什么意思,又如何保护得了?所以,在为一些地方戏曲担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为我们方言的现状而担忧。
% X+ F5 o% z! Q, T: G/ t* a3 P0 j  我们的前辈们,可以用上海话默读,用上海话思考。但到了我们一代,几乎都代之以普通话了。普通话以权威的形式出现,方言是退守之中的所谓“弱势语种”。学者郑也夫认为,“动物消亡的原因是人的领地的扩张,语种和方言消亡的原因是英语在全世界、汉语普通话在全中国的遮天盖地的势头。保护小语种和方言,就必须保护它的领地和空间。我们过去推广普通话无疑有其历史意义,但是今天似乎已经到了保护小语种和方言的时候了。”
- k2 {/ ^: V- s, V% e$ I3 n! F2 r' r3 Q; O0 h1 F! V
“阿富根”绝尘而去
; [( J& d3 G3 j- l* @) S    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早年都听过一档上海话广播节目专栏《阿富根谈生产、谈家常》。这档温馨体贴的节目始于1961年,最初是面向沪郊农民的。“文革”期间曾停播12年,1978年恢复。上世纪90年代初,因听众减少、与普及普通话活动方向相悖等因素,这档上海唯一的沪语广播节目停办了。2002年,“阿富根”改头换面再次出现在上海广播中。
2 @, U5 L' a* w9 ]4 r3 C) }6 |  民俗研究专家、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现华师大新闻学系主任仲富兰见证了这档节目的兴衰历程。他介绍说,“阿富根”(最初的播音员是万仰祖)刚开办时,以家长里短的小评论形式出现,很受听众欢迎,江浙一代很多人收听,在全国都有一点影响。80年代复播,这档节目在著名沪语播音员顾超手中继续发扬光大,顾超成了“阿富根”的代名词。1986年,在由上海电台和《每周广播电视》报联合主办的“我喜爱的播音员”听众评选活动中,近11万人参加了投票活动,顾超获第一名。可见这档节目和主持人顾超在当时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 G5 ^4 O4 H8 n5 t* Z2 @
  90年代,该节目因各种原因停办后,顾超有一段时间也非常苦闷,当时他还只有40多岁,却因只会沪语播音而无用武之地。他还想过是否可以再办一档民俗节目,但最终没有实现。一次交通意外,夺去了顾超的生命,也使沪语播音遭到重创。2002年7月,“阿富根”随着上海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重新恢复,但演变成了更宽泛的用沪语谈天说地的栏目,名曰《谈天说地阿富根》。主持人第三代“阿富根”叶进、肖玲,原来都是顾超的学生。为了新节目,“阿富根”栏目组还曾经在全市范围内招收新的沪语播音员,没想到的是,城市人口已超过1700万的上海,两个星期竟然找不到一个符合要求的年轻人。 # Z# Q/ v8 N3 V7 ^' B! z
  目前这档“新阿富根”节目还不尽如人意,仲富兰认为,“新节目虽然恢复了方言,但内容脱离老百姓生活,因此没有达到以前节目的影响力,很多老听众根本不知道‘阿富根’又回来了。我觉得,内容方面切入口不要太大,还是要以身边事为话题,做民生新闻,加强服务性。所谓‘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沪语广播有亲和力,而且可以反映上海话的发展变化,保留一档这样的节目,也是为保存方言文化出一份力。” & @9 y  X+ E. }: f9 C: R7 l
  一口杭州话的《阿六头说新闻》在杭州电视台取得很大的成功,用绍兴话主持的《我和你说》也取得了不低的收视率。苏州有用苏州话播出的新闻广播,宁波方言在传媒上也搞得很活跃。四川的电台、电视台则在大搞“方言工程”,有人作了统计,在成都用方言播出的节目就有六七十个,占总节目量的四十分之一。湖南经济电视台推出穿插长沙话主持的综艺节目《越策(长沙话:调侃)越开心》。眼看着全国各地的方言节目办得红红火火,作为力争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否也意识到了保护本地方言和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5 j& p# ^$ t7 V" C# n  F( L: H1 r5 a$ H- M
保护上海文化基因  7 Q9 s4 Q  B9 \  [8 T/ ~* _- N3 p
  上海话是上海人的灵魂,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
4 D& ?( C) @+ ^' g    对于上海方言面临的困境,专家们早已洞察在先,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争相呼吁。在一些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关于保护方言的讨论已成为近阶段的热点。记者为此采访了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中文系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
; s- F3 _% V2 w2 n. Z, Y. l4 n1 W: |8 {, _6 q
上海话需要保护 * \9 P+ F7 \5 j1 A
    记者:近来上海各界人士都很关注上海话正在被边缘化的问题,而您是保护方言的大力提倡者,请你谈谈为什么要保护上海方言。
9 A- U$ [2 }- [0 O7 v) [5 C  D  钱乃荣:上海话是一千多万上海人口中天天说的母语,也是一个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大方言。它是上海本土文化的根基。语言是最重要的人类行为,上海话是上海人的灵魂,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我们现在正在大力保护上海的老街、石库门弄堂、近代建筑,因为这是上海历史上遗留下来具有上海特色的海派建筑文化,但是我们不应只求外表,我们别忘了保护上海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遗产??上海人说的上海话和建立在上海话基础上的上海本土文化。一个缺失本土文化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一个不重视和保护本地母语的城市从何谈起“建设世界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乐园”? 3 ~8 _# ^. a. q9 }/ o  f# m  r
  记者: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在大家的印象中上海话吸纳了各方语言因子,早已是南腔北调,成了大杂烩,现在还有真正意义上的“上海话”吗?
, [4 _' b. x' w5 G8 u  钱乃荣:说上海话是南腔北调,这是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形成的模糊观念。其实,上海话是在上海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非常丰富的积累,有其稳定的基础。上海原来处于吴地并不发达的海滩,上海话在开埠前是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语言,因此至今还保存着比别的地方更多的古代语音、词语和语法现象,甚至还保留着百越民族的语言底层,其语言和文化的价值是很大的。上海开埠以后,在160年中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中西融合、五方杂处,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因此上海话在开埠后的语言杂交优势中取得长足的发展,特别丰富多彩,汇聚了农业社会、手工业社会尤其是发达的商业社会的种种精细的词汇、成语和谚语。8 g- A+ ?4 ]: T" N% g! X

& U) ?" t: e* P* L9 W  由于思想的活跃,还产生了大量的惯用俗语,如:出风头、牵头皮、收骨头、戳壁脚、淘浆糊、七荤八素、死蟹一只、勒杀吊死、牵丝扳藤、吃空心汤团、开年礼拜九、耳朵打八折等等。上海话成为一个对都市文化非常有表现力的方言,对于挖掘研究上海和江南人民生活、民俗和社会变迁来说,无疑是一个丰富的矿藏。尤其是在20世纪前40年中,大量新词新语在上海话中产生,又很快传入普通话,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博物馆、足球、高尔夫球、雪花膏、橡皮筋、沙发、马达、啤酒、麦克风、课程、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等等。 " j7 V' V; d- r
  上海话160年来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语言发展的一个奇迹。老上海话的63个韵母合并为32个,8个声调合并为5个,但是把2003年的上海话和1853年的比较,10个元音音位和22个辅音音位,一个也没有变,这说明上海方言的变化确实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却万变不离其宗。上海话的稳定与变化经验,对于世界都市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既典型又独特的样本,上海方言的近代发展史证明了它适应了上海社会的快速发展。
- T( s7 Z  H; f; _" R/ V  t( R& L4 B/ k
正确对待方言和普通话 2 \9 y, h$ Z# V
   记者:对于“方言只不过是一个地方的土话,不登大雅之堂”的观点,你怎么看?方言该不该进入文学呢? 5 n3 [  `' d1 S7 L0 @. b
  钱乃荣:各种语言是平等的,没有阶级性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叶茂博大精深,就是因为自有中华民族以来我们就是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之中。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q1 f" h0 G2 \9 i  一方地域的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特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 L' n! [  M8 g9 E: c. h. F3 x) S" y2 Y: B% l
  记得90年代,叶辛编剧的电视剧《孽债》使用上海话播出,曾轰动上海,创造了当时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率。大量的植根于地方文化的词语都是存在于方言的积累之中的。一种文学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映是深入、细致和传神的,就要运用本土有别于他地的、描写该地习俗的独特的词汇。大力提倡国语白话文的胡适在30年代就说过:“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他认为要让人物“自然流露”,就要使用方言。胡适还说:“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最近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一篇《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的土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成功的尝试。凡懂得吴语的,都可以领略这诗里的神气。这是真正的白话,这是真正活的语言。”五四及以后的学者对方言和文学语言的看法几乎一致,许多人都提倡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活泼的语言,这些语言就是活在民众方言口语中的活语。 # ]) h/ x" G$ W& @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人卜伽丘用方言写了《十日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必须是拉丁文的文学,所以事后卜伽丘受不了世俗的压力,几次想焚稿。所幸彼德拉克慧眼识宝几番抢救,才留下了这部传世之作。而正是这本从民间来的所谓“粗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方言作品,开风气之先,打破了文学禁锢,使欧洲文学得以复兴。
4 a6 U6 e* F: h& w/ K3 P  记者:很多上海话中的词汇和俗语没有办法贴切地翻译成普通话。另外,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方言的相声,说北京方言与普通话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头叫“脑袋瓜”、脸叫“盘”,好看叫“逗”等等。这是不是意味着方言比普通话更丰富更生动呢? 9 }) O; J# R4 f, Z/ u* H9 B
    钱乃荣:《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录普通话词汇5万多条,而一本温州方言词汇集仅收方言词(即“问题”、“文件”等词语不收)就有5万多条,可见方言比普通话丰富。由于普通话在开始推行时,其生活词语的基础主要来源于明清小说白话文书面语,并不是直接用的北京方言口语,所以即使是北京人在生活深处表达细腻的事物行为感情的时候,也会常常使用北京方言。 + B0 I: v0 ^9 l2 _5 j, i
  方言的词语来自生活中活生生的口语,方言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我们曾经把老上海话和苏州话的动词与普通话动词做过对照,结果是方言的动词比普通话的动词要多得多,对动作细分的程度也高。举些例子。比如普通话既表抽象又表具体的动词“挤”,在上海话中说“轧”;但用在“挤牙膏”时,上海话中另有一词,叫“zen”;如果是摆动身子在人群中擦进擦出,这种比较具体的挤的动作,上海话叫“gang(g读浊音)”。又如在上海话中“穿马路”用“穿”,“穿衣服”是用“着”的;“船靠岸”用“靠(挨近)”,“靠着墙”是用“gei(g读浊音)”的;“削甘蔗”用“削”,而“削梨”用“椠(圆转地轻削,音qi)”…… $ }/ w* t  c* t3 E, \8 }3 X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方言和普通话呢? ) D3 d" F4 T+ b
  钱乃荣:有人说:保护了上海话,普通话怎么办?这是很好办的。讲上海话,学英语,都不会影响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言,上海话是1700万上海人的地方语言。两者在社会的不同使用场合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用。它们之间应该是和谐相处,互动双赢。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使用方言的同时,推行全国通用语普通话”应是我们最基本的共识。方言不去打压它,顺其自然,它会健康地发展。普通话和上海话在上海地区各自用于不同的场合,共同担负着交际和文化的功能。
% v4 e, D6 B$ ]3 s1 j1 D1 G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方言,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的英语可以说是伦敦英语的方言,但它们与伦敦英语是平等的。伦敦英语是权威性很高的语言,但是现今伦敦郊区照样存在伦敦郊区方言。我们必须面对的是现实的语言使用面貌,然后才是从现阶段起的可持续性的语言政策。比如说,在深圳的机场上,播送各种通知用三种语言: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这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对建设和谐社会有好处。
) w, n( [- ?" z/ l) W  S; L" |! H) P: \3 D
保护方言的措施
' n! S, Y. Z6 t/ E( ?, ~    记者:现今上海话的流失情况到了什么地步?怎样才能带动方言和地方文化的繁荣呢?   Y: Y3 H! W+ I% g( m' s( ~4 L
  钱乃荣: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成语、谚语正在淘汰中,随着上海话的特色词语在青少年中渐渐淡化,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就会趋于萎缩或式微,沪剧找不到可培养的年轻演员就很自然了。回想上世纪20-50年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是非常活跃发达的,在国内首屈一指。那时,就地方戏曲看,江南江北诸如沪剧、滑稽、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10多种地方文艺,都在上海从草创、汇聚到迅速发展成熟,还有几百首的具有上海特色的流行歌曲诞生和传唱。上海汇集了江浙皖南出身的大批作家。在上海还出版了诸如《海上花列传》、《九尾龟》、《海天鸿雪记》等大量的吴语小说。这种城市文化生态的繁荣使上海成为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文化大都会,上海也成为具有鲜明上海本土特色的城市。这些事实说明,吴语和上海话的良性生态可以创造高度繁荣的地方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 G, ^& D; j4 S: N( N  }# E$ y7 r# }  记者:当前,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上海话呢? " {* l- j5 P9 u! F( b0 w
  钱乃荣: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个《文化多样性宣言》,说:“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教科文组织还规定了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节”,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要保护整理好上海方言。首先,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不应该对方言加以限制,使用空间要得到有效保护。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由使用上海话外,要保护和提倡具有各种特色的地方方言文艺,如上海话脱口秀、沪剧、滑稽剧,以及新生的上海话方言话剧、上海话歌曲、上海话的小说和随笔。在传媒上,可以开放一定的上海话节目的空间,如上海话广播、上海话的电视节目和上海话的电视剧拍摄和播出。其次,邀请各路专家,审定上海方言的规范音系,编写好上海方言的同音字表,审定方言词及其规范的汉字写法,出版实用的上海话方言词典,绘制上海方言地图,培养上海方言的研究人才。这样上海话就不会萎缩。
; K2 G) Q1 L5 n* {1 A3 s  记者:前一阵,流行《猫和老鼠》的各地方言版本,但遭到不少非议。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3 ^8 U1 h4 q) t! o1 O1 |# ]
  钱乃荣:方言文艺通常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只有优秀的才会在全国传播,比如粤语歌曲、赵本山的东北小品。应支持优秀的方言文艺在全国传播,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不必担心方言剧的播出会影响占绝大多数的普通话节目的主体性地位,影响推广普通话。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认为,应允许影视剧中适当使用方言。当然,一些地方城市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很前面了,很多艺术家也勇于尝试,比如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使用山西方言,这次顾长卫的得奖作品《孔雀》也使用了方言。 ) S) w  G% w7 E. p0 d% A! y
  记者:一些年轻人在网上尝试沪语写作,但用字很随便,比较混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 M' b5 [5 g0 [0 U  钱乃荣:对于用字,最好的办法是审定上海话常用字,比如到底是“捣糨糊”还是“淘浆糊”,规定其写法,公布推行。所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大家协同去做。记者:听说,你曾经提议过将上海方言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无形遗产?
$ {! q. x) X* q* O: p  钱乃荣:是的。除了我在前面说到的上海话是世界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对世界都市语言的变化来说既有典型性又有伴随这个城市变化高速发展的独特性外,上海话中的商业引申转入生活的语言、海派民间惯用语、各行各业的行业语包括切口之丰富均为全国首屈一指,上海还产生过世界第一的“洋泾浜英语”。上海方言的种种变化的历史在160年中都有详细的方言记录文献,是中国各方言(包括北京方言)中最多最丰富的,这些资料需要继续发掘。1853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曾出版了第一部研究中国口语语法的著作《上海方言语法》(是世界语言研究的一流著作),以后英、法、美传教士、日本学者、中国学者留下了60多部纯上海话口语的词汇、俗语、语法、字典、词典、教程,还有上海话口语报刊。其中的基本精华都是知名人士艾约瑟(英国)、卜舫济(美国)、蒲君南(法国)所著,现在我们正在准备翻译出版。再加上在吴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沪剧等10多种戏曲,几十本吴语小说,发达的上海话民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等民间文艺,形成了庞大的海派地域文化。这笔精神遗产极其丰富,值得与上海近代建筑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Q. K. D/ A. e
* o8 b0 K/ H, Z$ T7 k  N9 ^列举词义发生变化的俗语  " Q! a' C) g" _- m
  淘浆糊:1935年汪仲贤的《上海俗语图说》中指的是做得一塌糊涂的乱账。今指各种“混”。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滥竽充数;说话随说乱扯,和稀泥;甚至变成褒义,指摆平各种关系。 7 I; D% c/ ?3 [' S
  放白鸽:二三十年代指将某女假嫁于人,然后卷走其财物远走高飞的无赖行为。今指爽约,使人上当。又称“放鸽子”。 ( [3 L1 t) _) B6 l7 S/ ~+ _
  想勿通:原指思想有疙瘩,不理解。今指出乎人意料,不可思议。 , P; x# j. o5 J0 C8 W& C: K
  勿搭界:原是毫无干系的意思,现在对方感谢你时用,义为“不要紧,没事儿”。 $ T# I3 D* H" m) z' ~. E
  开司米:原是cashmere的音译词,指羊绒毛制成的细毛线。现义kissme,即“吻我”。
! T, v( s+ ?% @/ T# I0 w2 s" r  百得胶:原指一种黏性很强、可粘合之物甚广的胶水。今指怎么也甩不掉的人。 6 A1 a8 K6 w% E1 A( O

# Q' q' S( ]: M  c- A上海话最新流行语  * n4 B/ g0 K3 F/ K4 M
  粢饭糕:又痴又烦又搞的女孩。
- S5 Y) Z( S0 c3 w3 q2 T  月抛型:隐形眼镜一种,又指每个月要换个恋爱对象的人。
& z0 o" V& }$ @5 f* L  F9 p& x  少女系男生:温文尔雅的有点女孩性格的男生。 ( ?" s5 v/ v5 N% B0 V% R/ }9 P
  排骨美女:以瘦为美的女性。 " ~- V. U: S6 t
  袖珍男:称矮小的男青年。   }/ G$ F& k1 E- z7 D
  黑暗料理:路边食摊。 & Q: ]8 r% [5 {
  Old three old four:老三老四。 ) f' p! e$ U2 X- h
  3.72平方:十三点不三不四。
2 p: p* @# h, F4 W  根号3:尚嫌矮的男青年。 9 W% u4 s/ |7 Z
  跟包:跟在后面拎包。 5 N- e. v: s+ e4 J0 X
  跌停板:运气差到极点;绝对不受异性青睐。
0 L! x6 y- }/ f  M4 ^4 r6 y/ D! O  死机:一时呆住了,反应不过来。
3 C4 D5 _8 ?1 S8 |! D1 e  ^  本草纲目:又笨又吵又戆又木。
% T0 x, `: i7 b  奥特曼:落伍的人(outman)。
3 ^- Z7 X- w2 l5 g  C4 Y  嗲勿煞:对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的挖苦语,责他摆臭架子。
# f9 H4 a, Z' ]5 H6 P1 C' W8 T- L  M& \  小花:花痴。
6 N9 O! j0 u' C% q  巴文化:郁闷。 5 m' r, }0 Q6 T% _( H1 q
  免提听筒:经常自言自语,没人爱听。 ' A: _6 ^! |( E% |# D
  有腔调:形容人有气质,很有型,举止潇洒有个性;又指某些事情做得有章法、像样。 ! |6 v; X# c$ _6 q4 `, h5 Y. m
  死到角角里去:形容情况很糟,无可挽回;又让人滚开。 1 k1 d. X- d; Z7 H" I# K4 a
! ?$ {) k/ s  X, r( _* @: f$ \

  ~  F, K% s9 D- `; G% G # p1 L( T: Y" b8 J
: Q1 V( G/ y! E* H4 r4 J9 w0 W
# M1 X8 e! z& o' E9 N0 w  C" O0 m

/ G1 o9 I" z" H6 `. o
, B: a  Q9 N8 `: H! v% b  打印本页 7 c  f% F+ Q6 u* {# t
  
; G- J) i6 I8 T9 Z0 [3 k $ Y8 q, J% w. ~; D& Z( J4 i1 _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信息中心制作$ K3 B$ w# Z: [$ D
中国上海临沂北路265号 邮编:200127 e-mail:shdisabled@online.sh.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5-6 08: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