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451|回复: 2

江南古宅:烫手山芋?无价之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7 19: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12-11 10:22:15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顾筝 苏州摄影报道
  江南多的就是古宅。
  苏州,这座已经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0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
  2005年,苏州市政府将151座古民居拿出来上市进行交易,希望民间资本参与到对这些被冠以“控制保护建筑”的老房子的保护中来。
  但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购买者既是新主人,也是古建筑的保护责任人,购买者将多一份责任和限制。
  所以当买主购买下一处古宅的时候,旁人艳羡的眼光认为他买下了一个具有浓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无价之宝,他本人显然也是这么觉得的,但说不定,没多少时间之后,他就觉得这是个烫手山芋,谁知道呢?

  一宅一主人
  周炳中家有5个兄弟姐妹,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有温书的环境,他就常常到家旁边的苏州怡园去做功课,他还记得那个时候的门票是3分钱。去得多了,混了个脸熟,守门的大爷就网开一面不再收他的门票。从小在园林中长大,自然就有感情。
  现在他自己买下了一个私家园林,占地2000多平方米。要不是苏州山塘古建园林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的带领,还真找不到这个地方,在苏州广济路新民桥下,外面看看是普通的水泥建筑,进去之后就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是从后门进入的,先是一个戏台,前面是池塘山水,再往前是爱莲堂,据周炳中介绍,他们祖上是常州武进人士,在鸣凰,那里有很多周姓大家,而在他们祖上就有一个爱莲堂,于是他把这种家族渊源搬到了这里,依次往前还有大厅、叫厅等,这是一处共有五进的大房子。
  张明介绍,这个宅子是清末一位有名的大夫许鹤丹家的,在苏州地方志中提到过这个人物,而这间古宅现在是苏州的控制保护建筑。
  周炳中本来并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这是很多古宅购买者的心理,今年年初轰动一时的葑湄草堂流拍,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买家们对记者的关注感到担心,他们更愿意古宅的买卖成为一件低调而神秘的事情。所幸,为记者做介绍的是张明的父亲———苏州一位古建筑研究的专家,卖老先生的面子,周炳中在他古色古香的会客厅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古宅维修之难
  周炳中当初买下许宅的时候,其实只是一堆废墟。2000年5月,这个古老的宅子里发生了一场大火,除了石头做的门楼和石块铺的地板,其他木结构几乎都烧成灰烬。周炳中在这个当口接手了这个老宅,可以说是幸也是不幸。
  不幸的是,一切都烧光了,都得重新建起来,张明还记得当初陪老板来看这个房子的时候,打开大门一看,全部都是灰烬和废墟,当时整个人都震惊了。但反过来,这也是幸运,而许宅在着火前是一个单位的办公地点,烧掉之后里面没有单位和居民了,所以周炳中算是省下了一大笔搬迁费用。
  张明透露买下这个宅子的费用是几百万元,而在记者的要求下,周炳中透露了实际价格,他说当时这里房子的面积在三四百平方米,给他的价格是每平方米3000元,他也承认,这个价格并不算太贵,但他还是指出“当时苏州市新房的市价是可只有1600元每平方米”。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烂山芋,因为许宅除了断壁残垣外没留下什么了,周炳中要把它变成一个宝,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把它修好。张明一直都在负责许宅的修复工作,他说因为这是苏州“控保建筑”,所以一定得原样复制,不能增高不能扩充面积,虽然上面的木结构都被烧掉了,但嵌在地面的印迹还在,都得根据这种印迹勘测出来的尺寸去寻找材料。寻材料是一件很费劲心力的事情,张明都要跑到浙江安徽等地的山上去寻找那种老木。周炳中说,很多东西现在可能有钱也不一定买到,比如说在宅子的大厅里放着的一些古董家具,都是去一件件收来的,因为要符合这座宅子的历史积淀,光是新的红木家具还不行,必须得有点老货来压住场子。
  除了材料的寻找,寻人也是一件劳心费力的事情。要做老宅的修复工作,必须得找有手艺的工匠,泥匠、油漆工、雕花匠都得一拨拨去找来,他们刷的油漆都是生漆,很容易过敏,过敏起来脸会胀得很大,没有一点经验的油漆工可是做不来的。周炳中给记者介绍了寻找雕花匠的经历,当时他的朋友介绍他去浙江东阳找雕花匠,但他在那边的几家厂里找的都不太满意,一方面价格高,另一方面师傅都不会自己构图,就在他失望之际要返回的时候,看到一个小作坊,门口一位师傅正好在构图,他就此和他攀谈起来,搭讪当中他得知这位60多岁的老师傅18岁开始就构图了,中学毕业就去做学徒,而在工厂里的时候还被送到浙江美院去进修过,周炳中大喜,这正是自己要找的人,于是他就邀请这位师傅去为自己的古宅做雕花工作,但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老师傅不能把浙派的风格带到苏派中来。
  “一切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周炳中用这句话总结了古宅的修复经历,他透露,买下宅子并不贵,但修复就用了一千多万元,这还不包括里面的“软装潢”,就是说里面放置的家具等还不算在这个价钱里面。
  张明带记者参观的时候指着阳光下的栏杆说,这些到明年夏天就又要维修了。虽然他们用的是好的漆,但在阳光的照射下,还是会斑驳,所以得做些小修工作,包括屋顶墙面等都得维护,这种小修的费用大概每平方米需要200元左右。“如果小修不修,那大修可就麻烦了。”作为专业人士,张明知道维修费用高昂是古宅维护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他介绍现在苏州很多控保建筑都是靠政府在修修补补,房管局拿几百万元出来,只能是修修补补,因为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他说自己的老板当初买下这处古宅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难,周炳中当时只想着自己朋友多,把房子修葺之后可以做个会所,大家一起来聚聚。但现在可是骑虎难下了,高昂的维修费用,这么大的宅子还得有人来打扫清洁,晚上得有人看门,林林总总的费用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目前为止还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一直处在贴钱的阶段。周炳中最初那种只是希望做朋友会所的想法也有所改变了,投入那么多,总希望能有所产出,那么古宅有什么产出出路?

  古宅出路何在
  在谈到古宅出路的时候,张明就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这种古宅弄好了之后怎么办?虽然大家都清楚地看到了古宅里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以及现在的经济价值,但买家把古宅买下来之后怎么处置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自己住吧,房子太大,现在的家庭也不像以前那样几代同堂,20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家几口住在里面总是空空荡荡的,而且因为是控保建筑,所以如果要装中央空调或厨房什么的,都得通过文管局的同意;如果做公司办公用,也不方便,因为苏州的控保建筑大多在偏僻的小巷里,停车不方便,交通不方便,对于公司业务的展开没什么好处;如果拿来经营,改成餐厅或酒吧什么的,文管会基本上很难通过。
  张明说在苏州还没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既能做到保护古建筑,又能经营得很好,把投入的成本全部收回来的案例。他介绍苏州有一个绣园,当初一个买主以600万元左右的价格买下,但后来还是经营不下去又转手了,而另一位做文物研究的人买下了一个园子,只是把它当作文物供在那里。
  真的就像拿进了一个烫手山芋,处理不掉。周炳中用一句苏州俗话很好地形容了他现在拥有许宅的心态,意思就是说像吃一块蘸了酱油的笋,吃着么咸死,扔掉么舍不得。
  现在这处2000多平方米的宅子里,一个二楼的厅用来做茶楼,正对着对面的戏台,戏台下面是餐厅,据介绍是一万元一桌,可以边吃边听古筝等乐曲。不过据周炳中介绍,除非是一些朋友知道的才过来,或者是一些外宾经人介绍过来,否则的话这里根本没人知道,因为外面并没有任何醒目的标记。
  周炳中也曾动过把这里开放参观的念头,但这既不是官宅又不是有名望人的故居,只是一幢风貌保存得完好的民宅而已,而区旅游局给这幢房子定下的参观价是“两元”。周炳中举起两个手指,摇着头说,“这个钱给我用来扫地都不够”。
  虽然目前老宅没有什么收回成本的可能,不过,周炳中也承认,“在这里谈生意比较谈得成”。
  周炳中说买古宅和买一件字画或一件瓷器是两回事,买古宅需要不断维护不断投入。而为了寻找一点产出的可能性,他又斥资1200万元左右买下了旁边一块6亩左右的地,现在那边是一个菜场,他希望菜场到期之后他能把它改建成一个私家花园,和许宅联为一体,“那样开放的话参观说不定门票就可以收到二三十元”,周炳中在计划着,然后他对记者说:“过一两年你再来,应该就会看到旁边那个美丽的花园了。”不过,他又顿了顿,加上了一句,“说不定还是一切维持原样”。  
  
发表于 2006-7-1 16: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足够钱修,当然无价之宝. 而所谓修可能要比造新的还贵.
老宅实际上住起来并不爽:
1. 象这种梅雨天,青砖做的地板象滑扳;
2. 层高通常很矮, 窗子又太小,暗且闷;
3. 晚上会有老鼠叫;
4. 你或者你的家人曾经在房子里看见过蛇在游;
5. 即使做了水系统,用起来也感觉疙瘩;
6. 小瓦做的屋顶很容易漏雨.

所以,在我看来,是烫手山芋.
发表于 2016-10-19 16: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laker 发表于 2006-7-1 16:32
有足够钱修,当然无价之宝. 而所谓修可能要比造新的还贵.
老宅实际上住起来并不爽:
1. 象这种梅雨天,青砖做 ...

青砖按老法要求石灰及灶灰垫底铺,是不可能还潮打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04: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