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52|回复: 5

评弹的春天还远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7 14: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舍山人 于 2011-6-17 15:04 编辑

http://xusheshanren.blog.163.com/blog/static/12149600520115124614251/


上星期在上海接待我的一位欧洲客户,评弹网友“乡音听客”替我安排了星期六的一场书,在上海评弹团所在地“乡音书场”,好优雅的地方,然而举目看去,座中大都白发人。文革开始后,我就没有机会再度踏进书场,南京没有书场了。悠悠三十六载,我也人近暮年,不胜感慨之至。   

洁净的沙发椅子,上好的一杯清茶,两个座位中间一只茶几,配一瓶开水,舒舒服服听听书,欣赏这天籁之音。上海的老人看不出是六十还是八十,望上去都很精神,个个衣着光鲜,有的老太太还薄施粉黛,举止言谈很是优雅,看上去修养都不错。如果我在上海生活,也会常来此散心,一个放飞心情的好地方。 评弹名家高博文先生   散场后,团长秦建国等跟大家聊聊,听说我从南京来,即邀请我次日再来参加上海评弹团的网友座谈会。

第二天会议上,我认得了好些知名人士,网络评弹爱好者工作室的阿凡提和Fred,阿凡提谈你们的网站建设,如数家珍,Fred年少倜傥,很是沉稳。蒋调传人秦建国主持会议,气氛相当热烈,我还见到了唱腔声情并茂的徐惠新和沈世华等著名演员,都是我此前只在VCD上认识的新一代名家。秦先生向大家介绍我,众人鼓掌邀请我这南京老听客发言,我就谈了一些我对评弹的看法。   

吴语覆盖一百多个县市,7000多万人众,评弹是吴语地区顶尖的口头艺术,是文革和极左造成听众和说书艺人的断档。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评弹的发展兴旺都是因为书目适应并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如今他走入死胡同了,没有精彩的适应当代的东西,翻来复去还是老一套,怎么拼得过亿万青年喜爱的贴近生活的流行音乐?评弹曾拥有广大的听众,深厚的群众基础,吴语地区,弦索之声,日夜不绝于耳。今天,万不能步昆曲的后尘,成为活化石。千锤百炼的老书目要保留,但更要花力气编写反映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题材的书目,一定能吸引和培养出大批听众,评弹也成夕阳文化是不应该的。   

身为曾经插队多年的老知青,我了解当年上山下乡有两千多万人,涉及家家户户,多少人间悲剧,故而电影《蹉跎岁月》感动人心,《孽债》一出,轰动全国。多好的历史题材,为什么就不能编成书目弹唱?一个反右运动伤害了数千万人,他们的遭遇就是写不尽的好书,为什么就不能编成书目弹唱?很多人还健在,他们的子女细细重听父辈的当年,温故而知新,不知能感动多少人,听众自会牵朋引类,络绎不绝而来,乡音书场,定然人满为患。文 革更是写不完说不完的素材,用不尽的资源库,这样的书目比传统书目更吸引人,而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书目也藉此得到范围更广大的听众欣赏,相辅相成。无论是新书老书,对社会道德良心的教化,影响,只会是好,不可能是坏,则先生何惧之有?   

问题是评弹艺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艺术的前瞻性,要有人来做这样的工作。事实是,现在热心此道的甚多,网上一呼,蜂拥而来,不利用网络是愚蠢的。我还建议名演员理直气壮的申请带研究生,博士生。真正视艺术为生命的人,应当理直气壮。不能等待(上面的政策),不能犹豫,不能徘徊。谁说一个书目不能救活振兴一个剧种?君记否,当年弹词开篇《蝶恋花·我失骄杨君失柳》一出,立时家喻户晓,使评弹走向了全国,就很值得深思。

为何听众大多白发人?上海向来对各种文化兼收并容,过去和现在,都集中了各个剧种的顶尖人物,不要说是评弹,就是淮海戏的一流名角如筱文艳者,也是在上海成名定居的。现在这样坐等消亡实在不明智,我为之深为担忧。 我在中国评弹网上看到人们评论徐惠新老师的《秋海棠》,徐先生的唱深注一腔感情,动人心魄,给人以极大的精神享受,向所折服,某日“鄉音聽客”跟我MSN对话,说徐惠新专说此书,很久了。我问是否有唱段成名?他说没有。这就很可惜。这个故事,去今不远,说得好,应该是年青人也能喜欢的,边说边加工,说了很久的《秋海棠》,应该有名段流传开来了。先取其一段反复捶打加工,单独抽出来就能成为分外吸引人的名曲开篇。以我看来,这个例子就很说明问题。

上海有那么多的学者文人,从前朱东润,郭绍虞,赵景深。。。都是在上海。今天的上海作家协会就有几千号人,我建议上海评弹团跟学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多多联系,而不是闭门造车,与赵鑫珊先生等联系,交朋友,赵先生一代名家,远见卓识,点土成金,何易哉。历来戏剧一经名家加工,就是不同凡响。   

在南京,我接触过不少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评弹也是国学的一种,为什么海外倒有年青人来大陆收集研究苏州评弹,做其学位的课题,而大陆却无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振兴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活跃,文艺的自由发展的春天一定很快来到,这是不以人的意旨为转移的。经济的发达必然伴随着人们对更高一级精神生活的需求。而这正是苏州评弹这高雅艺术所适应的气候,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动起手来,莫道军行早。 

许舍山人 开放二十五年六月廿二日 于南京
发表于 2011-6-17 15: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有那么多的学者文人,从前朱东润,郭绍虞,赵景深。。。都是在上海。
~~~~~~~~~~~~~~~~~~~~~~~~~~~~~~~~~~~~~~~~~~~~~~~~
朱泰兴人,赵出生丽水,祖籍四川,求学南开
发表于 2011-6-17 21: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楼主!
ps:评弹个载体吴语式微对评弹个延续绝对弗是啥好事体。
发表于 2011-6-17 21: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弹有个评字,很多东西不让评。必须能贴近时代,自由地评。
发表于 2011-6-18 21: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弹文读太多,必亡。。
发表于 2011-6-18 21: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弹文读太多,必亡。。
寒寒豆 发表于 2011-6-18 21: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19 22: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