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909|回复: 64

书店•文革•忆趣(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4 11: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60年代初,我被调入苏北某县新华书店任营业员,至世纪末,从业务经理任上退休。在漫长的岁月里,觉得文革10年中的某些见闻比较“有趣”,今忆而记之。



    ——纯属谈资,供各位看看白相相。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1: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1966年下半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号角吹响,县城里的中学生首先发难,“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他们眨眼间组成红卫兵,刷标语、出专栏、揪老师、破四旧,横冲直撞,声言要“彻底砸烂旧世界”……
那天上班,当我从里面拉开门市部大门,只听得“哗啦啦”一声脆响,就见门外围观的人群“嗷嗷”地叫唤起来。原来,不知什么时候新华书店两扇大门已被十字交叉贴上封条。撕破红卫兵的封条,无疑摸老虎屁股,果然,几十名“革命小将”闻讯后杀气腾腾地拥上门来。一番兴师问罪,书店当即乖乖地关门停业,全店上下齐动手,将所谓沾了“封资修”边的图书悉数封存入库。
过了两天,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索性扩大收存范围,使得书架上、柜台里除了一套套“毛选”外,一眼望去全是一排排的单行本——就是白色封面上有一条红杠杠的选集单篇本。此种现象和状态的出现不是我店所独有,敢说当年全国新华书店几乎无一例外,确确实实可称之谓史无前例。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1: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不几天,县里造反总部的头头脑脑前呼后拥地来了一大帮,视察。他们横看竖看不乐意,说新华书店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红色阵地,现在弄成白茫茫的一片不像样子。我们一想也是,为了突出领袖著作,又要充满柜架,而偏偏这些著作又都是干干净净的白色封面……头头们在门市部转了几圈,相顾无言,最后悻悻地走了。
过不多久,街市上一些商店开始用红色油漆涂刷门面。事不宜迟,心领神会的我们立刻请来漆匠,买来油漆,将门市部外墙统统涂成大红色,而后我再用黄漆书写上标语和语录。店堂进门处,则竖起红框红座的巨幅主席像。大红案台之上,“敬设”穿军装的石膏胸像,石膏像太白,便刻意将帽徽领章涂红。至于图书分类标牌、架顶横幅,一律红底金字……时隔数月,红色塑料封套的各种领袖著作包括红封面单行本适时出版,于是乎,铺天盖地、触目惊心,而又异常壮观的“红海洋”就名副其实地制造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1: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新华书店,是建国后最早陈设主席石膏像的单位之一,店堂为此平添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至文革开始,各种塑像应运而生,书店除同时销售小型石膏像外,还顺应潮流,将原先陈设的那尊石膏像换上大一倍的穿军装的胸像,气象自是不同。不曾想,许多人一进门总喜欢用手摸它,你也摸他也摸,日积月累,雪白的石膏像沾上了十分不雅的污迹。为此,我写了提示牌靠在像座上,上书“请勿动手”。但有人认为此举对领袖不敬,为免节外生枝,过不久就取了下来。有天,忽见同事老王用鸡毛掸子轻轻敲着石膏像自言自语:“这东西真脏,没法弄干净……”在那种当口,有道是“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老王他做梦也想不到,就为这句无心话运动中差点要了他的命……
“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拨乱反正,上级来通知,命书店将未售完的石膏像就地销毁。于是由经理带领,组织好几个人使用一切能用上的工具进行手工粉碎。“噼噼啪啪”之声中,开头大家都不苟言笑,但成箱的石膏像砸也砸不完,劳累之后就纷纷松弛下来了,同事间始则斗嘴,继而打闹。到后来,相互之间甚至连“砸烂你的狗头”也说出来了……老王本来一言不发,至此一听,当即两眼发直,猛将锤子一扔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1: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文革爆发,穿军装忽而风行一时,不仅红卫兵们不论男女都是军人装束(有的帽子上还缀有红星),连同无数造反组织也后来居上穿上了不知打哪弄来的半旧军装。新华书店系国家单位,虽有全国统一的店徽(别在胸口的圆形徽章),却无统一的着装,至此,都眼红得不得了。书店造反派一核计,立即行动,个人出布票,公家出资金,买来黄布请缝纫店加工一人做了一身。记得那日我们着装齐整开门营业时,确实曾把几位熟悉的老读者吓了一跳。他们说,猛一看还以为书店被部队接管了呢。
其实,买来的布料很不对头,不知是料子单薄,还是那黄兮兮的颜色不正宗,反正加上裁缝师傅的裁剪技术不过关,总觉得穿在身上不是那么回事儿。第4天吧,有两个女孩子来买小人书,其中一个指点着画书封面上的国民党兵,目光在我们身上游移。只听她小声对同伴叽咕:“这些人多像黄狗子……”这句话一飘进我的耳朵,浑身顿时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仿佛吃下一只死苍蝇。过后,大伙儿一议论,这才不约而同剥下了不规范的黄皮。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1: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现在读一些较可靠的资料,了解到在那场动乱的头三年,即1966--1969年之间,全国新华书店共计发行语录本达7亿多册!这数字当然巨大得惊人,但真正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当年那些顶着凛冽寒风清晨四五点钟就守候在书店门口的读者群,他们“请宝书”的虔诚心态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时至今日仍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开始时,64开的语录本在出版物中率先采用布纹红塑封套,较为别致,读者们出于“革命”需要掀起阵阵抢购热潮不足为奇。后来改出压塑封套,闪亮的封面烫印金字,还装饰有各式彩色头像,一时就更热销得无以复加(包括单位公款购买大批量分发职工)。因而,文革中语录本几乎无人不备——大人物出现时三呼万岁挥动的是它,头头脑脑召开会议先念几段的是它,革命群众、学校师生“早请示晚汇报”一遍遍精读背诵的是它,“造反战士”搞武斗冲锋陷阵时高举的是它,连书写各种材料哪怕犯了错误写检查写交代引用的也是它。
那时的新版图书,无论科技书抑或少儿读物小画书,前面一两页统统是语录专页,而将语录直接印上封面更属天经地义。数年间,重版书只要一经修订,原书中当初不知语录为何物的主人公马上会得“活学活用”起来,即他的一言一行忽然会得时时事事与“最高指示”相对照了。特别耐人寻味的有趣例子,是写焦裕录的书,原说这位兰考的好书记病逝时在其枕下发现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重版时,这位国家主席不能提了,“修养”一书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已是“选集”第4卷(其时语录本尚未问世,否则焦书记的枕头下会出现“红宝书”也未可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1: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文革年月,有一句用得最冠冕堂皇的响亮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书店跟其他行业一样,也是半天营业半天学习,但有时搞什么突击运动,一连几天不开门是常事。有日下午,一位中年读者走到我面前说:“‘要斗私批修’……你们上午不开门呀?我为买《金光大道》来了两趟了。”  我那时年轻,反应快,当即回答说:“‘为人民服务’,上午学习,下午来就好了。”说过,倒也不觉尴尬。还有一次接电话,是山东兄弟店来联系业务的长途,我刚“喂”了一声,电话那头一开口便不轻不重的喊了一声“毛主席万岁”,然后才谈正事。这次太感突兀,又似乎不能跟喊一声“万岁”,楞了片刻,只好赶紧去找头头来接电话。
就我而言,在那个特殊年代,这种在对话时先冠以语录和口号的做法仅遇到过上述两次。姜昆相声《如此照相》中的情状非常有趣好笑,但那种引用语录答对如流的场景显然属于艺术夸张,就不知还有几多人当年也曾领教过此种十分真实,但今天听来已觉荒唐可笑的“时尚”。
发表于 2008-3-14 11: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椿 于 2008-3-14 11:47 发表
(三)
     新华书店,是建国后最早陈设主席石膏像的单位之一,店堂为此平添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至文革开始,各种塑像应运而生,书店除同时销售小型石膏像外,还顺应潮流,将原先陈设的那尊石膏像换上大一倍的穿军装的胸像,气象 ...


怒赞蒙太奇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在那最最“革命”的年代,佩戴像章绝对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敢说那时无论男女老幼无一或缺,人人都拥有好几枚。大大小小的像章金光闪闪红彤彤,佩戴后不仅显示一片忠心,还似乎可以表示本人是一个响当当的革命派。“忠不忠,看行动”,有人偶而忘了佩戴,就惟恐遭人说三道四。作为宣传窗口的新华书店,顺应时代大潮,千方百计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像章予以陈列,玻璃展柜一经摆放在进门处,即相当抢眼,争相观览的人群川流不息。这天,刚开门,急匆匆跑来一个10多岁的大男孩,他蓦地被上层的几枚特大像章吸引住了,不禁脱口而出:“B×像章这么大啊!”(B×是当地人常挂嘴边的粗口)。我觉得这孩子说话太那个了,作为趣闻告诉了几个同事,他们听了个个乐不可支。始料不及的是在后来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我可就作茧自搏了——有人揭发:一.根本不曾有过什么男孩,“恶毒攻击”完全出自我口;二.就算有人说了那种话,散布流毒属于别有用心;三.听到如此粗俗的语言,不批判、不制止就是心灵相通……唉!怨自个儿吧。当年,据说全国各地制造像章达几十亿枚,确切的天文数字已无从查考,反正弄到连老人家也说要“还我飞机”了。30多年过去,像章早已成了现代文物,身价不菲,如今是一些爱好者们的收藏珍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3: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文革前三年,书店将长年滞销和有残次的一批图书降价出售。我爱看书,又是近水楼台,得以花很少的钱买了3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的《旧小说》(历代笔记文学选辑,直排,繁体),价贱是缘于该书一套4册独缺第3卷,从汉魏六朝至唐宋间少了唐.五代部分。老营业员回忆,该书总只进了1套,少的那一本是被人从架上偷走了的,若是完整不会作降价处理。
文革初,妻走娘家时,见邻家小青年在传看一册缺头少尾的书,还说什么文言文看不懂。妻要来翻翻,觉得书模样面熟陌生,问是谁的,小青年说,东传西借不知是哪来的,想看拿去好了……这书一到我手中,跟已有的3册一比对,简直大喜过望,立刻断定真是失少的第3卷。说来,这种奇迹般的失而复得也实在太巧了,所以十分珍惜。问题是,“破四旧”时街头出现的一幕幕焚书场面触目惊心,因此很为这套书的命运担心——它的书名竟是以“旧”字起头。思来想去,决定使一个障眼法。那天,我特地在宿舍门口当众将一些私人杂书付之一炬,有人围观了,就亮出4册《旧小说》,等人一错眼,便迅速藏匿起来,最后倒也始终无人提及,躲过了可能发生的劫难。此书似乎至今一直没有再版,其实古代笔记浩如烟海,在书价腾贵的今天有一部精选的辑本是再好不过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3: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有天下午,我一边抽着烟,一边在书架上整理图书。烟抽完,习惯性地将烟蒂朝店门口扔去。就在这一扔一抬头的瞬间,清清楚楚看见冒着火星的烟头不偏不倚飞进正跨入店堂的一名男青年的上衣口袋,他的袋口不知怎的正巧张着!
我大惊失色,光会用手指着他“呀呀”地叫。他可好,居然若无其事地伸手掏出烟头,一丢了事,而后顾自去找书看了。固然那时化纤衣服还未普及,棉布不会立刻烧出洞来,但无可否认,虽在动乱中,那时的良善之人还是占多数。此事倘发生在现在,不吵得天翻地覆才怪!譬如有日临近下班,一读者的半旧自行车失踪了,门市已无读者,而门外却停着一辆较新的无主车。我想了想,建议他用车钥匙试开一下,不料还真将那车的车锁打开了。显而易见,有位“马大哈”骑错了车。照说,旧车换新车骑走再说,可此人不干,硬是等到天擦黑,原主发觉后返回换走才罢休。
如今不得了,书店门口哪月不丢失几辆车(连职工停放在院子里的车也被偷走好多辆)。那天有个读者停好车子刚迈上台阶,无意中转脸望望,一窃贼已在撬他的车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3: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
     文革中,鼠窃狗偷的事情还是有的,我就常常在门市部墙角边、柜台下拣到过已经掏空了的钱包。
某日,县里逢会(时称“社会主义大集”),四乡八村来赶会的人很多,书店里虽也人头攒动,但买书人屈指可数。我的目光在人丛中扫视,不由自主地停留在一个眉清目秀的农村女子身上。她靠墙站着已老大一会,神色很不自然。我琢磨,这女子八成是在等什么人,或许是来相亲的……果然,有人来会她了,不是年轻男子,而是个干瘪老头。只见老头朝四下一看,默默地给了她什么东西,她便迅速装入衣袋。尔后老头又走出了店门,奇怪的是不多久他又回来了,又把一卷东西递给了她……我刚看出些名堂,猛可听得街上传来妇女的哭叫:“哪个倒头的坏分子啊,把我的卖猪钱给偷走了,坏分子不得好死呀!你叫俺一家子怎么活呀!”书店紧邻派出所,他们虽已半瘫痪,我过去一说,仍很快来了民警,没费大事就将那两个小偷带走了。据民警后来透露,那老头是个扒手,女子是他的侄女,他们从农村来,也专偷农村人,这天一上手就已经掏了四个人的腰包。说真的,在那种时势下小偷还是交由派出所处理好,倘被哪个“文攻武卫”总部抓了去,不死也要脱层皮,至于那个女子的遭遇,恐怕就难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4: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还有一事发生在文革行将收尾时。1976年,为加强农村流动供应,省新华书店下发10辆永久牌载重自行车。车子经铁路托运,到车那天由六七名车站装卸工一人一车或一人二车直送我们书库。自行车在那时是紧俏物资,平头百姓无路子轻易买不到。装卸工浩浩荡荡或骑或推而来时相当引人注目。
当天下班以后,天刚黑,我正在楼上同事房间里闲聊,突然听得楼下人喊马叫,从窗口向下一望,乖乖!只见保管员四脚朝天跌倒在库房门外,一条大汉打从书库灯影里窜出,越过他的身子朝大门外飞奔。保管员完全吓朦了,光是一个劲地直着喉咙喊:“小偷啊,小偷啊,偷车啊!”根本不知道要从地上爬起来。其他人有嚷嚷的,也有发愣的。我飞速冲下楼梯,夺步向门外追去,正好看见那个家伙向南拐,便紧随其后寸步不拉。我边跑边喊“抓小偷!抓小偷!”没想到,前面那位竟然也在边跑边喊“抓小偷,抓小偷”——真正贼喊捉贼,以至路人根本想不到要抓他。追着追着,距离渐渐缩短,没料到大汉突然又一个拐弯奔进了体育场,而且一下子溜进了人家体委会议室,坐进正在开会的人丛中。会议室里的人员好象都是业余体育爱好者,互相之间并不熟悉,因此当我在门外呼喝,要那个家伙出来时,人们都投来惊诧的目光。接着,我让后追来的人将小偷揪送去了派出所。
小偷就是车站装卸工,他不知何时从窗户爬进书库,想等到夜里将新自行车偷出。巧的是,我们的保管员下班后有事开锁进库,拉亮电灯首先看到的竟是新车旁边的一双惊恐的贼眼,怎不把他吓了个屁滚尿流。
发表于 2008-3-14 19: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砸烂你的狗头”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21: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用语。批斗人时常喊,大字报上常写……后来成了玩笑话。
发表于 2008-3-14 21: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王的批斗会上肯定有人喊这句话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21: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那时候喊烂了,到处喊,弗稀奇了。喊的人脱口而出,听的人木知木觉。

批我的时候还算好,朆听见 ……这是后文了。
发表于 2008-3-14 21: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暴力

我这种对喉咙响点都吃不消的要被畜类指着鼻子骂狗头狗命肯定乖乖回家房门反锁放煤气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21: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砸石膏像时有人说这句话就不合时宜了,幸好风头已过,一笑!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21: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ndarin 于 2008-3-14 21:37 发表
我这种对喉咙响点都吃不消的要被畜类指着鼻子骂狗头狗命肯定乖乖回家房门反锁放煤气的



哈!不会的,看多了听多了就麻木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4 1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