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69|回复: 8

上海市青少年沪剧才艺大赛红红火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5 21: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08月11日08:01  来源:《解放日报》

  由上海市文广局、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市学生素质教育协调办、上海剧协、天蟾演出公司等共同主办的“沪韵之花”青少年才艺大赛正在申城火热举行。

  面对一位位让人心动的好苗子,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笑了:“我们举办大赛,就是想创造一个振兴沪剧的环境,从娃娃抓起,彰显沪剧这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后继乏人 情况严重

  举办“沪韵之花”最大的目的就是预选沪剧苗子,培育观众市场,传播民族文化。茅善玉坦诚指出,保存着上海方言和文化记忆、演绎着海派风情和人心迁移的沪剧艺术,现在人员断代,危机重重,处于艰难振兴的境地。她介绍,院里在职老中青演员加起来只有28人,其中包括一些只能跑龙套的,各种沪剧人才后继乏人。几年前,戏校曾招收沪剧班,花了2年时间才招齐30位学员。现在打算用几年时间再招齐一个班。

  观众流失也是一大问题。放眼剧场,常常是“白茫茫一片”,观众年长者居多。更严重的是,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沪语文化正在上海失落。随着上海话的弱化,文化认同感的淡薄,民俗特色的淡化,城市记忆的流失,沪剧正面临奋起自救、思强图变的严峻考验。

  矢志坚持 心血浇灌

  茅善玉告诉记者,沪剧进入上海后,百多年来名家辈出,名段传唱,既萃取着民间文化的活力因子,又不断汲取中外优秀文化的滋养,去芜存菁,与时俱进,追求人性人情和雅俗共赏,与上海现代生活紧密呼应,为海派文化生态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长期来,本市一些沪剧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如东新中学、新泾中学、洛川学校、华漕中心小学、清水路小学等,常年开设沪剧班,寓德育、智育教育于美育之中,还在“树魂立根”活动中以沪剧为载体,积极打造沪剧特色教育。上海沪剧院则长期在教材、师资、道具等各方面倾力支持,不计报酬。在学校和剧团的共同不懈努力下,培养了一批沪剧小戏迷。这些娃娃由不会到会,由会到精,有的还成了专业的沪剧学员和演员。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如今,一些地方的“申遗”异化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短视逻辑,导致文化反被边缘化。茅善玉指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举办“才艺大赛”,育放“沪韵之花”,只是大家不懈努力的一步。在发展民族艺术和文化上,沪剧表现了上海城市特色和城市精神,是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戏剧代言人。当代沪剧人应该更自觉地肩负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话的使命。

  茅善玉建议,“沪韵之花”青少年沪剧才艺大赛争取每两年举办一届。“我们绝不图一时热闹,更不奢望短期内立竿见影,而是力求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让孩子们学一段家乡戏,做一回小演员,在沪语乡音的丝竹里,与沪剧心连心,与梦想面对面。在沪剧青春的表情里,放歌未来的希望。”(记者 端木复)
发表于 2008-8-15 22: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對滬劇嘸興趣,但準備發發吹有空拿國語流行歌唱成功上海閑話
发表于 2008-8-15 22: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看好主贴所讲的事情,就算真有此事,估计对吴语传承也帮助不大
发表于 2008-8-17 11: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落西山,一百年的历史总比上海说唱4、50年好点
 楼主| 发表于 2008-8-30 22: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龄童摘“沪韵之花”

  青少年才艺赛关注土本艺术

  【新民网·晚报推荐】(记者 王剑虹)历时两个月的 “沪韵之花——沪剧青少年才艺大赛”昨天在逸夫舞台举行决赛,经过演唱、身段表演、沪剧知识问答等比赛,10位小选手最终胜出获得“红花奖”,其中年仅9 岁的吴诗懿在决赛中获得最高分名列榜首。今晚,“沪韵之花”将在逸夫舞台举行颁奖晚会,部分参赛小选手将与上海沪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戏校沪剧班学生等同台表演。

  由媒体、教育界、戏剧界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沪剧青少年才艺大赛” 吸引了百余位小选手报名参赛。在进入最后决赛的20位小选手中,年龄最小才读小学一年级,满脸稚气。昨天的决赛分演唱、沪剧念白、身段表演和沪剧知识问答 4部分,天真可爱的小选手们不仅唱得像模像样,对沪剧知识也都烂熟于心,小选手们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年仅9岁的小选手吴诗懿以一段《洪湖水浪打浪》赢得了全场最高分,评委对她赞不绝口。

  主办方表示,“沪韵之花”通过学一段家乡戏、做一回小演员,让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艺术天分、获得自信意识,更让学生们在沪语乡音的丝竹里得到艺术熏陶,同时也为沪剧艺术培养了后备人才,也让更多学生和家长关注沪剧这一上海的土本艺术。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3: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不太看好。。还是转下。。。

沪剧青少年才艺大赛落幕 振兴沪剧需从小抓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3日07:43  解放日报

  本报讯(实习生 邹伊栋 记者 端木复)为期两个月的沪剧青少年才艺大赛近日落幕。“沪韵之花”的成功举办生动展现了沪剧艺术教育的喜人成果,也进一步印证了振兴沪剧一定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

  观众老化令人忧

  沪剧青少年才艺大赛初赛评委会主任张东平认为,“沪韵之花”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新的沪剧观众,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并对上海家乡戏产生兴趣。他指出,与大多数传统戏曲面临的境遇相同,沪剧观众的老化和流失一样令人忧虑。如今进剧场看沪剧的,大多是年过不惑的中年妇女和花甲古稀的退休老人。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广泛,但很少有主动进剧场的。作为海派艺术瑰宝的沪剧,现在演出团体寥寥无几,演出市场也不景气,爱看的没有钱,有钱的不爱看,加上会说沪语的孩子越来越少,致使沪剧接班乏人,演出萎缩。“沪韵之花”的举办,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并认识了申曲之美,有的还成了沪剧的“小粉丝”。张东平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不但为沪剧艺术培养了新的观众,也培养了后备人才。

  学校重视是关键

  华漕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吴宇虹在大赛中喜获红花奖。她的父亲表示,非常感谢学校对沪剧艺术教育的重视,让孩子能学一段家乡戏,做一回小演员,在沪语乡音的丝竹里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丰富了人生的体验,也有效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逸夫舞台,一名戴眼镜、穿校服的小男生告诉记者,他是来给参赛的同学加油、当拉拉队的,没想到沪剧音乐居然那么优美动听。回家后,他就上网把自己喜欢的“燕燕做媒”等沪剧选段下载到了mp3播放器中。清水路小学顾剑校长介绍,虽然该校参加比赛的学生只有100多位,但却吸引了许多同学、家长、老师的关注和支持,犹如“蝴蝶效应”般,使沪剧在参赛学校的师生中迅速得到了推广。她希望能产生更多的沪剧特色学校,为沪剧艺术开辟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社会支持花更香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强调,除了政府支持、专业培训外,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也对“沪韵之花”的成功举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不但全程跟踪报道,还为“沪韵之花”的宣传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托举作用和激活作用。她说,长期以来,传统戏曲被各类新锐媒体和娱乐形式挤压到了边缘地位。而如今,有文化使命感、有艺术创造力的媒体人利用自身在社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时尚元素和全新方式的包装为弱势艺术助力,弘扬了传统戏曲,使“ 沪韵之花”这一沪剧普及教育和“扶贫”活动更加时尚化,也更加大众化。实践证明,振兴沪剧从娃娃抓起,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只有让时尚与传统真诚互动,让戏曲从小众回归大众,“沪韵之花”才能绽放得更加艳丽、更加清香。
发表于 2008-9-4 10: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莉莉唱白脸,茅善玉唱红脸
发表于 2008-9-23 07: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沈小三 于 2008-8-15 22:13 发表
不看好主贴所讲的事情,就算真有此事,估计对吴语传承也帮助不大

独吴语是文化?戏剧亦是文化。

[ 本帖最后由 吴语越音 于 2008-9-23 07:0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14 14: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假繁荣,政府需要的繁荣,媒体需要的繁荣,语言不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10: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